《中醫詞典》解釋「子午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午補瀉

子午補瀉為針刺補瀉法之一,屬捻轉補瀉的範疇,其理論根源於陰陽學說與經絡氣血運行規律。此法以左右捻轉區分補瀉,結合地支「子午」方位,象徵陰陽氣機的順逆轉化。

理論基礎

  1. 子午方位與陰陽關係

    • 「子」位屬北方,對應午夜,為陰極生陽之時;「午」位屬南方,對應正午,為陽極生陰之刻。針刺時,左轉(順時針)由子向午,象徵陽氣升發;右轉(逆時針)由午向子,象徵陰氣內斂。
    • 《針灸大成》載:「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指出捻轉方向與營衛氣血運行的關聯。
  2. 性別與陰陽調補

    • 男子以陽氣為主,故左轉(順陽)為補,右轉(逆陽)為瀉;女子以陰血為主,故右轉(順陰)為補,左轉(逆陰)為瀉。此為常規用法,然臨證需依病情調整。
  3. 寒熱辨證與補瀉變通

    • 熱證:多屬陽盛,刺陽經時,右轉(逆陽)為瀉以清熱,左轉(順陽)為補以扶正。
    • 寒證:多屬陰盛,刺陰經時,右轉(順陰)為補以溫陽,左轉(逆陰)為瀉以散寒。
    • 此即「用陰和陽、用陽和陰」之理,強調辨證施術的靈活性。

操作要點

  • 捻轉幅度與氣機調控
    子午補瀉注重捻轉的力度與角度,輕緩小幅度多為補法,可助氣血滋生;快速大幅度多為瀉法,能疏泄邪氣。
  • 經絡選擇
    依病位所涉經絡,結合陰陽屬性(如陽經多取左轉瀉熱,陰經多取右轉溫補),並配合提插等手法增強效應。

與其他補瀉法的關聯

子午補瀉常與「迎隨補瀉」「呼吸補瀉」等並用。例如,在調理氣機時,可先以子午法確定捻轉方向,再配合針尖迎隨經氣流向,或依患者呼吸節奏行針,以協同增效。

此技法深植於中醫陰陽互根、氣血調和的核心理念,臨床運用需精察病機,方能透過針刺導引氣血,達至「補虛瀉實」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