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午搗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午搗臼

子午搗臼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首載於明代醫家徐鳳所著《金針賦》。此手法結合提插、捻轉與陰陽補瀉之理,透過特定節律操作,調和經氣,臨床多用於治療水腫、氣脹等氣機壅滯之證。

操作要領

  1. 進針得氣:針刺入穴位後,待醫者手下覺沉緊,患者得氣(酸、麻、脹感)為度。
  2. 緊按慢提,左轉九次
    • 「緊按」指重插針,力度下沉,速度稍快;「慢提」則輕緩上提,屬「補法」範疇。
    • 配合向左捻轉(拇指向前)九次,九為陽數,取其溫陽行氣之效。
  3. 緊提慢按,右轉六次
    • 「緊提」為重提針,引邪外出;「慢按」輕柔下插,屬「瀉法」之意。
    • 向右捻轉(拇指向後)六次,六為陰數,意在滋陰利水。
  4. 反覆施行:上述動作交替進行,如臼中搗藥,故名「搗臼」;「子午」則喻陰陽交替,如子午時氣血周流之機。

作用機理
此手法融合《內經》「迎隨補瀉」與「捻轉補瀉」之旨,透過左右捻轉、提插深淺的節律變化,導引三焦氣機,疏通水道。左轉九數助陽氣升發以化濕,右轉六數益陰氣降泄以利水,使陰陽交泰,水濕得運,故對脾失健運、肺氣不宣所致之水腫、脘腹脹滿尤具卓效。

臨床應用
古籍載其主治「水蠱膈氣」,現代多沿用於:

  • 水腫:如腎病或脾虛濕盛之面目浮腫、下肢按之凹陷。
  • 氣脹:脾胃氣滯之脘腹痞滿,叩之如鼓。
  • 經絡壅塞:氣血瘀阻之肢體腫痛,配合局部取穴。

此手法需依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強度,過度瀉法易傷正氣,故歷代醫家強調「以氣為本」,操作時須察氣之盛衰,方得陰陽調和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