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午搗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子午搗臼是一種針刺手法之一,出自《金針賦》。這種手法在進針得到氣後,先緊按慢提,左轉九次,再緊提慢按,右轉六次。這樣反覆多次,可以引導陰陽之氣,治療水腫、氣脹等症狀。

《金針賦》中說:「子午搗臼,九左六右,陰陽相搏,氣血相通,水腫氣脹,立見功效。」

子午搗臼的名稱意味著模仿古代搗臼的動作,將針在穴位上來迴旋轉,以疏通經絡、活血行氣。這種方法具有活血化瘀、消腫通絡的效果,常用於治療水腫、氣脹、胸悶、腹脹等症狀。

臨床上,子午搗臼常用於治療水腫、氣脹等症狀。常用的穴位有曲池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豐隆穴等。進針得氣後,先緊按慢提,左轉九次,再緊提慢按,右轉六次。如此反覆多次,直到局部有酸脹感,疼痛緩解,水腫消退。

子午搗臼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針刺手法,具有活血化瘀、消腫通絡的效果。在臨床上可以廣泛應用於治療水腫、氣脹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子午搗臼屬於中醫針灸治療方法,需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