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午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午法

子午法為中醫針灸補瀉手法之一,屬於捻轉補瀉法的範疇,其理論基礎源自《黃帝內經》中關於經氣運行的陰陽學說。此法以地支中的「子」與「午」為象徵,代表陰陽二氣的運行方向,通過特定方向的捻針手法來調節經脈氣機。

理論基礎

子午法之命名取義於地支中子午相對的概念:

  • 子位:代表北方、陰極、水、腎經,屬陰
  • 午位:代表南方、陽極、火、心經,屬陽

此法將針體比作天地,針尖為午(上),針柄為子(下),通過捻轉方向的不同來實現補瀉效果。其核心原理在於順逆經脈氣血運行的自然規律,順經為補,逆經為瀉。

操作手法

具體操作可分為兩種基本形式:

  1. 補法操作

    • 方向:從子位向午位捻轉(大指向前推)
    • 特點:左轉(順時針)為主
    • 作用:促進經氣運行,增強正氣
  2. 瀉法操作

    • 方向:從午位向子位捻轉(大指向後退)
    • 特點:右轉(逆時針)為主
    • 作用:疏導氣機,消除邪氣

《醫學入門》明確記載:「從子至午,左行為補;從午至子,右行為瀉。」此處「左行」、「右行」係指捻轉時拇指的運動方向。

臨床應用

子午法在臨床應用上有其特定適應症與禁忌:

  1. 適用情況

    • 氣機不暢導致的各種痛症
    • 經氣不足的虛證
    • 需要調節陰陽平衡的病症
  2. 慎用情況

    • 《傷寒活人書》指出:「凡婦人病,法當針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意指在針刺期門等靠近內臟的穴位時,過度捻轉可能導致氣機纏裹,引邪內陷。
    • 體質虛弱或氣血極度不足者宜謹慎使用

與其他補瀉法的關係

子午法與其他補瀉手法有著密切聯繫:

  • 與提插補瀉法常配合使用
  • 與呼吸補瀉法可協同增效
  • 與徐疾補瀉法形成複合手法

歷代醫家在《針灸大成》、《針灸甲乙經》等典籍中,對子午法多有發揮,使其成為針灸治療中的重要手法之一。此法不僅體現了中醫陰陽學說的臨床應用,也展現了傳統針灸手法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