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子午流注針經》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子午流注針經

子午流注針經是一本針灸著作,共三卷,約在12世紀初由金朝的何若愚撰寫於1153年。之後,金朝的閻明廣進行了註釋。第一卷講述了流注指微賦、流注經絡井滎說、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圖及十二經脈的循行和主病圖形;第二卷討論了子午流注;第三卷則包括了井滎歌訣和圖。這本書探討了經絡的原理以及針灸的技術,闡述了營衛的清濁、穴位的區分。強調了人體經脈的氣血流注以及開合隨干支變化的規律。這是已知最早論述子午流注學說的專書之一。後來出現的飛騰八法和靈龜八法都源自這本書。子午流注學說的主要內容已被後來的針灸書籍所納入。現存的《針灸四書》本和抄本中都保存有這本書的內容。

子午流注學說

子午流注學說是關於十二經脈在十二時辰中氣血盛衰變化的規律。根據子午流注學說,每個經脈在某個時辰的經氣最旺盛,這個時辰稱為「經氣值」,針刺該經脈在這個時辰可以達到最佳的療效。子午流注學說是針灸臨床辨證施針的重要依據。

子午流注學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有相關的記載。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進一步闡述了子午流注學說。唐代的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系統地論述了子午流注學說。宋代的王惟一在《脈經》中對子午流注學說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明代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對子午流注學說作了新的闡述。清代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子午流注學說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子午流注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學習和掌握子午流注學說,可以提高臨床針灸的療效。

子午流注歌訣和圖

子午流注歌訣用於記憶十二經脈在十二時辰中氣血盛衰的變化規律。歌訣如下:

  • 子時膽經氣最盛
  • 醜時肝經氣最盛
  • 寅時肺經氣最盛
  • 卯時大腸經氣最盛
  • 辰時胃經氣最盛
  • 巳時脾經氣最盛
  • 午時心經氣最盛
  • 未時小腸經氣最盛
  • 申時膀胱經氣最盛
  • 酉時腎經氣最盛
  • 戌時心包經氣最盛
  • 亥時三焦經氣最盛

子午流注圖則用於形象地表示十二經脈在十二時辰中氣血盛衰的變化規律。

子午流注針灸

子午流注針灸是根據子午流注學說進行針灸治療的方法。臨床上,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在相應經脈值的時辰進行針灸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子午流注針灸的臨床應用

子午流注針灸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治療內科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
  • 治療外科疾病,如急性創傷、慢性骨關節炎、皮膚病等。
  • 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症等。
  • 治療兒科疾病,如小兒腹瀉、肺炎、哮喘等。
  • 治療老年病,如老年性癡呆、帕金森病、老年性心臟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