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單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單腹脹
單腹脹,又稱鼓脹,為中醫病名,指患者四肢不腫,唯獨腹部脹大如鼓之症候。《景嶽全書·雜證謨》記載:「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脹。」其特徵為腹壁緊繃,叩之如鼓,然內無實質積聚,故又稱「中空脹滿」。因脹勢集中於腹部,與周身水腫有別,故得「單腹脹」之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單腹脹多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若脾胃虛弱,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則水濕內停,氣機壅滯,久而成脹。此外,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亦可橫逆犯脾,致氣滯血瘀,進一步形成「血鼓」;若濕熱蘊結,纏綿不化,則可能演變為「蠱脹」,其病勢纏綿,如蟲蠱蝕蝕,故有「蜘蛛蠱」「蜘蛛脹」之別稱。
臨床表現
患者腹部膨隆,皮色蒼黃,甚則青筋暴露(腹壁靜脈怒張),然四肢消瘦,形如蜘蛛,故古籍喻為「蜘蛛脹」。按之腹壁雖堅硬,但中空無物,與癥瘕積聚之實質包塊不同。可伴隨脘悶、食少、噯氣、小便不利等症狀。若病久入絡,氣滯血瘀,則見面色黧黑、舌質紫暗、脈弦澀等瘀血徵象。
辨證分型
- 氣滯水停型:腹脹按之如囊裹水,叩之濁濁,伴胸脅脹滿、噯氣頻作,舌苔白膩,脈弦滑。
- 濕熱蘊結型:腹大堅滿,煩熱口苦,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肝脾血瘀型:腹大青筋,脅下癥塊刺痛,面頸血痣,舌紫暗有瘀斑,脈細澀。
- 脾腎陽虛型:腹脹朝寬暮急,畏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
古籍論述
《醫宗必讀》提及:「脹病不外水裹、氣結、血瘀。」《張氏醫通》則強調:「脹滿雖屬脾土,然肝木亢極,亦能脹腹。」顯示單腹脹病機複雜,常涉及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且氣、血、水病理產物交互為患。
此症與西醫學之肝硬化腹水、結核性腹膜炎等疾病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依據病機施以疏肝健脾、行氣利水、活血化瘀或溫補脾腎等法,而非僅攻逐水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