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癇

子癇,又稱子冒、子暈、妊娠痙、妊娠風痙、風痙、妊娠癇症、兒暈、兒風、兒痙、胎風等,為妊娠期間發生的危急病症,屬中醫「妊娠病」範疇。此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二》,書中記載:「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停滯經絡,後復遇寒濕相搏,發則口噤背強,名之為痙。妊娠而發者……名子癇。」

病因病機

子癇多因孕婦素體肝腎陰虛,孕後陰血聚於下以養胎元,致陰血愈虧,陰虛陽亢,肝陽上擾,引動肝風;或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燔灼心火,風火相煽,上蒙清竅,發為昏僕抽搐。此外,若孕婦脾虛濕盛,痰濁內蘊,遇肝風夾痰上逆,壅阻經絡,亦可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子癇發作時,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雙目上視,牙關緊閉,口吐白沫,面色青紫,須臾自醒,醒後復發。發作前常有先兆症狀,如頭痛劇烈、眩暈耳鳴、視物模糊、胸悶惡心、肢體震顫、下肢浮腫等,此為「子癇先兆」,宜及早調治,以防病情惡化。

辨證論治

  1. 肝風內動證

    • 主症:頭暈目眩,四肢抽搐,面赤口乾,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 治法:平肝息風,滋陰潛陽。
    • 方藥:羚羊角散(羚羊角、鈎藤、天麻、菊花、石決明等)或天麻鈎藤飲加減。
  2. 痰火擾神證

    • 主症:喉中痰鳴,胸悶氣粗,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治法:清熱滌痰,開竅醒神。
    • 方藥:羚羊角散合滌痰湯,加竹瀝、膽南星、半夏等豁痰之品。
  3. 陰虛陽亢證

    • 主症:頭痛眩暈,煩躁易怒,腰膝痠軟,舌紅少津,脈弦細。
    • 治法:滋陰降火,平肝潛陽。
    • 方藥:杞菊地黃丸合鎮肝熄風湯加減。

針灸急救

若子癇發作,可配合針灸以緩解症狀:

  • 抽搐不止:針刺曲池、承山、太衝以息風止痙。
  • 昏迷不醒:針刺人中、內關、百會、風池、湧泉以開竅醒神。
  • 牙關緊閉:針刺下關、頰車以鬆緩口頜。

相關概念

子癇與「先兆子癇」密切相關,後者為子癇發作前的輕度階段,以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為主要表現,屬中醫「子腫」「子暈」範疇。若未及時調治,可發展為子癇,故臨床須重視先兆期的辨證干預。

子癇病情兇險,中醫治療強調標本兼顧,發作時以息風開竅為急,緩解後則需滋養肝腎、健脾祛痰以固本,防止復發。歷代醫家如張仲景、葉天士等亦對妊娠風痙有所論述,可見此病自古即為婦科重症,需謹慎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