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懸

病名
子懸,又稱「子朝」、「胎氣上逆」、「胎上逼心」或「胎氣上逼」,首載於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其文曰:「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迫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此症多發於妊娠期間,主因胎氣上衝,導致胸腹脹滿不適,甚則喘促疼痛、煩躁不安,屬中醫婦科妊娠病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子懸之發病與肝腎陰虛、氣機逆亂密切相關。蓋婦人平素腎陰不足,肝木失於濡養,而孕後陰血聚下以養胎元,致使陰虛更甚,肝氣偏亢。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肝失柔和,則氣機上逆,衝犯心胸;加之胎元日長,阻滯中焦氣機升降,遂成「胎氣上逼」之候。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妊娠期間胸膈脹滿,甚則疼痛,呼吸急促,坐臥不寧,或伴心煩易怒、口乾咽燥。若氣逆犯肺,可兼見喘咳;若鬱久化熱,則煩躁益甚,或見舌紅、脈弦滑數等徵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理氣安胎」為大法,首選《婦人大全良方》之紫蘇飲(紫蘇、陳皮、大腹皮、當歸、川芎、人參、甘草、生薑)。此方疏肝降逆、寬胸理氣,兼以養血和營,使氣順胎安。若喘促明顯者,加桑白皮以降氣平喘;煩躁口苦者,酌加黃芩以清熱除煩;若陰虛顯著,可佐白芍、生地滋陰柔肝。

辨證要點
子懸需與「子煩」(妊娠心煩)及「子氣」(妊娠水腫)鑑別。子煩以心煩不寧為主,無胸腹脹滿;子氣則以下肢浮腫為特徵。子懸病位偏上,病機重在氣逆,臨床當細審其兼症,辨明虛實寒熱,隨證加減。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進一步闡釋:「胎氣上逆,由肝鬱火衝,紫蘇飲加減可解。」清代《傅青主女科》亦強調調肝為要,主張「平肝則氣降,氣降則胎安」。歷代醫家多從肝腎論治,兼顧氣血,體現中醫「治病求本」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