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眩
病名
子眩,又稱「子暈」或「妊娠眩暈」,為妊娠期間常見病症之一。清代醫家鄭玉峰於《萬金方》中記載:「妊娠頭眩躁悶,不能舉動,心震不安,名曰子眩。」此症多發於妊娠中後期,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心煩易躁,嚴重者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隨四肢抽搐、牙關緊閉、雙目上視等症狀。若昏厥後短時內自行甦醒,狀若常人,則屬子眩;若反覆發作,或昏迷不醒,則進一步發展為「子癇」,病情更為危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子眩主要與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有關。妊娠期間,陰血下聚養胎,易致肝腎陰液不足,陰不制陽,肝陽偏亢,上擾清竅,故發為眩暈。此外,若孕婦素體脾虛,痰濕內生,或情志不暢,氣機鬱滯,亦可加重眩暈症狀。
辨證論治
-
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 主症:頭暈目眩、耳鳴如蟬、煩躁易怒、口乾咽燥、腰膝痠軟。
- 治法:滋陰補腎,平肝潛陽。
- 方藥:
- 一貫煎:滋養肝腎,疏肝理氣,適用於陰虛肝鬱者。
- 杞菊地黃丸:滋補肝腎,清肝明目,適合陰虛陽亢之輕症。
- 天麻鈎藤飲:平肝熄風,清熱活血,多用於肝陽上亢、眩暈劇烈者。
-
痰濕內阻
- 主症:頭暈頭重、胸悶嘔惡、肢體困倦、舌苔白膩。
- 治法:健脾化痰,熄風止眩。
-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以化痰祛濕、健脾和胃。
相關概念辨析
子眩與「子癇」同屬妊娠眩暈範疇,然子癇病情更為急重,常由子眩發展而來,表現為持續抽搐、昏迷,屬產科急症。中醫強調「未病先防」,對於妊娠眩暈應及早調理,以防病情惡化。
古籍參考
除《萬金方》外,《婦人大全良方》亦提及妊娠眩暈之治療,強調調和氣血、滋養肝腎為要。後世醫家多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症狀靈活用藥,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