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子瘖,病名。出王肯堂《胎產證治》。亦名身重瘖、啞胎、妊娠失音、妊娠不語。指妊娠後期出現[聲音嘶啞](/dic/24508)或不能發聲的一種病癥。《素問.奇病論》:「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本病多發生在妊娠九月左右,因胎兒增大,胞脈受阻,腎脈不通,腎陰不能上承,以致逐漸或突然發病。如無其他症狀,一般不需治療,待分娩後,胞絡通,腎水上滋舌本,其音自復。如音嘶而兼見咽喉乾燥,顴紅。掌心灼熱,頭暈耳鳴等,治宜滋腎益陰,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以生其津,津足則榮舌本,自然發聲。宣竅開發之治不宜於本證。

子瘖,又稱為身重瘖、啞胎、妊娠失音、妊娠不語,是指妊娠後期出現聲音嘶啞或不能發聲的一種病癥。

子瘖多發生在妊娠九月左右,因胎兒增大,胞脈受阻,腎脈不通,腎陰不能上承,以致逐漸或突然發病。

如果沒有其他症狀,一般不需治療,待分娩後,胞絡通,腎水上滋舌本,其音自復。

如果音嘶而兼見咽喉乾燥,顴紅。掌心灼熱,頭暈耳鳴等,治宜滋腎益陰,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以生其津,津足則榮舌本,自然發聲。宣竅開發之治不宜於本證。

《素問.奇病論》中記載:「人有重身,九月而瘖。」這裡的「重身」指的是妊娠後期,胎兒增大,胞脈受阻,腎脈不通,腎陰不能上承,以致逐漸或突然發病。

子瘖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或不能發聲,嚴重者甚至完全失音。患者還可能伴有咽喉乾燥、顴紅。掌心灼熱、頭暈耳鳴等症狀。

子瘖的治療以滋腎益陰為主,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以生其津,津足則榮舌本,自然發聲。宣竅開發之治不宜於本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