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瘖
病名:子瘖,又稱「身重瘖」、「啞胎」、「妊娠失音」或「妊娠不語」,首見於王肯堂《胎產證治》。此症指妊娠後期(約九月左右)出現聲音嘶啞或完全失聲的病症。《素問·奇病論》記載:「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說明此病與妊娠胎體增長、經脈氣血變化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子瘖主要因胎兒發育,胞宮膨大,壓迫胞脈,致使腎經氣血運行受阻。腎脈上繫舌本,若腎陰不能上承濡養咽喉舌本,則聲門失潤,發為瘖啞。此症多屬生理性變化,若無其他兼症,待分娩後胞脈通暢,腎陰得以上濡,聲音自然恢復。
辨證論治:
若子瘖伴隨陰虛火旺之象,如咽喉乾燥、顴紅、掌心灼熱、頭暈耳鳴等,則屬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此時當以滋腎益陰為主,方選六味地黃丸加減,如酌加沙參、麥冬、玄參等養陰生津之品,使津液充足,上榮舌本,則聲門得潤而復聲。然需注意,此證忌用辛溫宣竅或強行開音之法,以免耗傷陰液。
與其他失音證之鑒別:
子瘖須與外感風熱或痰濕壅滯所致失音區別。外感失音多伴表證,如發熱、咳嗽、痰黏;痰濕失音則見舌苔厚膩、胸悶等。子瘖純屬內傷,無外邪或痰濕實證,故治法迥異,重在調補腎陰。
古籍補充:
《女科經綸》提及:「妊娠音啞,乃腎水不能上潮,非痰火之故。」強調此病本虛特性,與實證無涉。歷代醫家亦多主張靜養待產,慎用苦寒或攻伐之藥,以免損胎元。
總此,子瘖為妊娠特殊生理變化所致,臨床需細辨虛實,以滋陰養腎為要,順應妊娠氣血調和之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