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癰

子癰為中醫病名,指發生於睪丸部位的化膿性感染,首見於清代《外科證治全生集》卷一。此證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各有不同。

病因病機

急性子癰

急性子癰多因濕熱下注,蘊結肝經,導致氣滯血凝而成。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擾陰器,使睪丸氣血壅滯,熱盛肉腐,發為癰腫。常見誘因包括外感濕熱、飲食不節(如過食辛辣厚味)、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等。

慢性子癰

慢性子癰多由肝腎陰虧,痰濕凝聚所致。或因急性子癰遷延不愈,耗傷陰液,或因素體陰虛,痰濕久留,結聚睪丸,形成堅硬腫塊。此外,結核等特殊感染亦可能導致慢性子癰,中醫稱之為「陰虛痰凝」。

臨床表現

急性子癰

  • 局部症狀:多為單側睪丸腫硬,疼痛劇烈,觸之灼熱,陰囊皮膚因腫脹而緊張光亮,甚則皮膚發紅。
  • 全身症狀:可伴見發熱、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濕熱證候。

慢性子癰

  • 局部症狀:睪丸腫大,質地堅硬,疼痛較輕微,陰囊不紅不熱,病程緩慢,可持續數月乃至數年。若成膿破潰,則膿液稀薄,瘡口難斂,易形成瘻竇。
  • 全身症狀:或見潮熱盜汗、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表現。

治療方法

急性子癰

內治

  • 濕熱下注證:治宜清利濕熱、疏肝理氣,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可酌加桔核、荔枝核、川楝子以增強理氣散結之效。
  • 氣滯血瘀證:若疼痛明顯,可選用枸橘湯柴胡、黃芩、山梔,以疏肝解鬱、清熱解毒。

外治

  • 初起可外敷金黃膏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若膿成不消,則需切開排膿,後續按外癰處理,以提膿祛腐生肌為原則。

慢性子癰

內治

  • 陰虛痰凝證:治宜滋陰除濕、化痰散結,方選滋陰除濕湯小金丹,以養陰清熱、軟堅散結。
  • 結核性感染:可配合百合固金湯加減,以滋陰潤肺、清熱解毒。

外治

  • 可外敷衝和膏,以溫通經絡、化痰散結。
  • 若形成瘻竇,可參考「漏」證治法,以祛腐生肌為主。

現代醫學對應

急性子癰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睪丸炎附睪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慢性子癰則類似於睪丸結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病程遷延,治療較為棘手。

子癰的辨證論治需結合全身症狀及局部表現,急性者以清熱解毒為主,慢性者則需兼顧滋陰化痰,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