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暈
病名:子暈,又稱「兒暈」、「子眩」、「妊娠眩暈」,指妊娠中後期出現頭目眩暈、視物模糊,甚或短暫昏厥,醒後如常之症。首載於《葉氏女科證治》卷二。此病多因孕婦氣血失調或肝陽上亢所致,若未及時調治,恐演變為「子癇」,故需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 氣血兩虛:
孕婦素體氣血不足,妊娠後氣血聚以養胎,致清陽不升、腦失所養。症見眩暈、面色㿠白或萎黃、心悸少寐、倦怠懶言,舌淡脈細弱。治宜益氣養血,方用十全大補丸加肉桂、白芷、制首烏,以溫補氣血、升舉清陽。 - 肝陽上亢:
平素肝陰不足,孕後陰血更虛,肝陽偏亢,上擾清竅。症見頭暈目眩、面紅耳赤、脅脹口苦,甚則突然昏仆,片刻即蘇,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宜滋陰潛陽,方用一貫煎去川楝子,加白芍、石決明以柔肝熄風;或選杞菊地黃湯滋補肝腎、清利頭目。 - 痰濁上蒙:
脾虛濕盛,痰濁內生,上蒙清竅。症見眩暈頭重、胸悶嘔惡、時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治宜化痰祛濕,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健脾燥濕、化痰熄風。
辨證要點
- 虛證:以氣血虧虛為主,眩暈伴面色無華、乏力。
- 實證:分肝陽與痰濁,肝陽者眩暈伴煩躁易怒;痰濁者頭重如裹、胸悶泛惡。
中醫理論延伸
子暈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
- 肝:主藏血,孕後血聚養胎,肝血易虧,陰虛則陽亢。
-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痰濕內生,清陽不升。
- 腎:主生殖,腎精不足則腦髓失充,加重眩暈。
方藥加減
- 若兼腎虛腰痠,可加杜仲、桑寄生補腎安胎。
- 若痰熱擾神,見心煩失眠,可加竹茹、黃連清熱化痰。
此病反映妊娠期氣血陰陽失衡,需結合體質與症狀細辨,以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