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臟

別名:子宮、胞宮

出處:《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

基本概念
子臟為中醫婦科重要臟器之一,主司月經、孕育胎兒,屬奇恆之腑範疇。其生理功能與衝任二脈、肝腎二臟密切相關,為女子先天之本。

生理功能

  1. 主月經:子臟為月經產生之所,受腎氣盛衰、天癸至竭調節。衝任氣血充盈,則月事以時下。
  2. 主孕育:胎元結於子臟,賴氣血濡養。任脈通、太衝脈盛,方能受孕載胎。
  3. 藏瀉有度:非經期、妊娠時主「藏」,經期、分娩時主「瀉」,體現「藏而不瀉,瀉而不藏」之特性。

與經絡臟腑關係

  • 衝任二脈: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皆起於胞中,滋養子臟。
  • 肝腎二臟: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化以充養子臟;肝主疏泄,調暢子臟氣機。
  • 心脾:心主血,脾統血,共司氣血生化,影響子臟功能。

病理表現
子臟失調常見證候包括:

  • 氣血不足:月經量少、閉經、不孕。
  • 寒凝胞宮:痛經、經血色暗夾瘀塊。
  • 濕熱下注:帶下黃稠、崩漏。
  • 氣滯血瘀:癥瘕積聚(如子宮肌瘤)。

古籍論述

  • 《黃帝內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 《婦人大全良方》:「胞門子戶,即子臟也,為血氣之海。」

子臟為女子生理核心,其調攝重在調和氣血、補益肝腎,臨證需結合整體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