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臟冷無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臟冷無子
病名
「子臟冷無子」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九,為中醫婦科不孕症之重要證型。其病因主要由於調攝失當,或飲食不節,或外感風冷,或勞倦內傷,導致風冷之邪乘虛侵襲,客於胞宮(子臟),致使經血凝滯,胞宮失於溫煦,陽氣衰微,難以攝精成孕。
病因病機
- 風冷外襲:經期或產後不慎感受寒邪,或久居陰冷潮濕之地,寒邪內侵,客於胞宮,血得寒則凝,氣血運行不暢,胞宮失溫。
- 飲食生冷:過食寒涼生冷之物,損傷脾陽,中焦虛寒,陽氣不達下焦,子臟失於溫養。
- 勞傷過度:房勞、產育過多,或久病耗傷腎陽,命門火衰,胞宮虛冷,難以孕育胎元。
臨床表現
- 月經後期、經量稀少、色淡或黯黑,質稀薄,或夾血塊。
- 平素小腹冷痛,得溫則減,白帶清稀量多。
- 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性慾淡漠,夜尿頻多。
- 舌質淡黯,苔白滑,脈沉遲或沉細。
證候分析
子臟(胞宮)為奇恆之腑,主藏瀉,需腎陽溫煦、肝血濡養、脾氣升舉。若風冷之邪內結,或陽氣虛衰,則胞宮陰寒內盛,氣血凝滯,沖任失調,難以攝精成孕。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故見腰膝冷痛、性慾減退;寒凝血瘀,則經行不暢、腹痛拒按。
相關典籍與治法
《婦人大全良方》進一步闡述:「婦人無子者,沖任不足,腎氣虛寒也。」治法以溫腎暖宮、散寒化瘀為主,常用方如艾附暖宮丸、溫經湯等,佐以艾灸關元、氣海等穴,以助陽氣生發。
鑑別診斷
需與「肝鬱不孕」、「痰濕不孕」等證型區別。肝鬱者多見經前乳脹、煩躁易怒;痰濕者形體豐腴,帶下黏稠,舌苔厚膩。而「子臟冷無子」以虛寒為本,當審證求因,辨明標本。
附:宮冷不孕
「宮冷不孕」與「子臟冷無子」義近,然前者廣義泛指胞宮虛寒所致不孕,後者更強調風冷客胞之病因。二者治法相通,皆以溫養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