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單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單伏
單伏為中醫脈診術語,指切脈時僅於一手(左手或右手)出現「伏脈」之象。伏脈屬二十八脈之一,其特徵為脈位深沉,須重按至骨始得,甚者暫時伏匿不顯。《脈經》云:「伏者,脈行筋下也」,形容其潛藏之性,猶如隱伏於深層。
伏脈之成因與主病
伏脈多因邪氣閉阻、氣血凝滯,或正氣虛極、陽氣衰微所致。其病機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類:
- 實證閉阻:常見於寒凝、痰飲、瘀血、食積等邪氣內結,阻遏經絡,使氣血不得宣通,脈氣沉伏。如《瀕湖脈學》所言:「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
- 虛證陽衰:若元陽虧虛,推動無力,脈氣難以外達,亦可見伏脈。如重病危候、亡陽脫液時,脈象沉伏細弱,提示陰陽離決之險。
單伏之臨床意義
單伏脈象需結合具體部位(寸、關、尺)及對側脈象綜合辨析。例如:
- 左寸單伏:可能為心陽不振或胸中痰瘀阻絡,症見胸悶痹痛。
- 右關單伏:或屬脾胃寒積,伴脘腹冷痛、嘔逆不食。
- 單側尺部伏脈:在下焦病變中,如腎陽衰微或寒濕下注,可見腰膝痠冷、淋閉等症。
伏脈與相似脈象之鑑別
伏脈需與「沉脈」「牢脈」區分:
- 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然脈形清晰;伏脈則需極重按,甚則暫伏不顯。
- 牢脈:沉取實大弦長,主陰寒內積;伏脈雖沉,但脈勢微弱或緊束,主病有虛實之異。
伏脈為罕見脈象,單伏更提示病邪偏注一側或臟腑氣機單側失調,臨證須四診合參,探究其根本病機。歷代醫家如李時珍、張仲景皆強調伏脈之險,如《傷寒論》少陰病篇載「脈微欲絕」即屬伏脈範疇,需急溫救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