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躁

子躁,又稱「孕悲」或「臟躁」,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首見於清代徐大椿《女科旨要》。其病因主要責之於肝腎陰虛,相火妄動,上擾心神所致。臨床表現為妊娠期間情緒不寧、心煩易怒、無故悲傷欲哭,或伴有躁動不安、睡眠不實等症狀。

病因病機

  1. 肝腎陰虧:孕後精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若素體肝腎不足,陰血虧虛,則相火失於潛藏,上炎擾及心神。
  2. 心火偏亢: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生,心主神明,受火擾則神明不安,故見煩躁不寧。
  3. 情志失調:孕婦氣機升降失常,若兼憂思鬱怒,更易加重肝氣鬱滯,化火傷陰,形成惡性循環。

證候特點

  • 主症:妊娠期間心煩易躁,情緒波動大,或無故悲泣,甚則躁擾不寐。
  • 兼症:口乾咽燥、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

與臟躁之異同
子躁與《金匱要略》所述「臟躁」相似,然臟躁泛指婦人情志異常之證,未必限於孕期;而子躁特指妊娠期間發病,與胎元氣血變化密切相關,治療時需兼顧安胎。

中醫治法
以滋陰降火、養血安神為主,方選天王補心丹甘麥大棗湯加減。若肝鬱化火明顯,可佐以疏肝清熱之品,如丹梔逍遙散,然用藥須避辛燥傷陰之弊,以柔潤平和為要。

此證反映了中醫「母子同體」的理論,強調妊娠期調攝情志、養陰護胎的重要性。歷代醫家亦注重從肝腎論治,以達陰平陽秘、神志安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