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子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子腫

子腫,又稱「琉璃胎」,首見於《醫學入門》。此症多發於妊娠五、六個月時,因胎體漸長,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泛溢肌膚,導致肢體浮腫。初期多見兩足浮腫,漸次蔓延至下肢,甚則周身、頭面皆腫,並伴小便短少。

病因病機

子腫之成因,主要責之於脾腎兩臟功能失調:

  1. 脾虛濕盛:脾主運化水濕,若孕婦素體脾虛,或飲食勞倦損傷脾陽,則水濕不化,泛溢肌膚而成腫。
  2. 腎陽不足:腎為水臟,主司氣化。若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亦無力化氣行水,則水濕內停,外溢為腫。

此外,妊娠期間,胎體漸長,氣機升降受阻,水濕運行不暢,亦為誘發因素之一。

臨床表現與辨證分型

1. 脾虛型

  • 主症:下肢浮腫,按之凹陷,甚則遍及全身,伴倦怠乏力、脘腹脹悶、納呆便溏。
  • 舌脈: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
  • 治法: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 方藥全生白朮散(《全生指迷方》)加減,方中白朮、茯苓健脾利濕,大腹皮、生薑皮行氣消腫。

2. 腎虛型

  • 主症:下肢浮腫明顯,甚則面目皆腫,腰膝酸軟,手足不溫,畏寒肢冷。
  • 舌脈: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 方藥五苓散(《傷寒論》)加減,以桂枝溫陽化氣,白朮、茯苓、澤瀉、豬苓利水滲濕。若兼胸悶脅脹,可加陳皮以理氣寬中。

其他相關證型

若水濕停聚日久,兼見氣滯不暢,可酌加行氣之品,如砂仁、木香等;若兼見血瘀徵象,可佐以活血化瘀之藥,如當歸、川芎等。

子腫之治療,重在辨明虛實,調理脾腎,使水濕得化,腫脹自消。歷代醫家對此症論述頗多,如《婦人大全良方》亦載有相關治法,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