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白癜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白癜風

紫白癜風,又稱「汗斑」,為中醫外科常見之皮膚病證,首載於《證治準繩·外科》卷五。其病機多因內在臟腑積熱,復感外來暑濕之邪,致使氣血凝滯,鬱於肌腠;或由他人傳染所致。

臨床表現
此症好發於胸背、頸項、肩胛及腋下等濕熱易聚之處。初起為散在性紫紅或灰白色斑點,大小不一,漸可擴大成片,邊界清晰。斑片表面平滑,偶見細薄鱗屑,撫之微癢,遇暑熱則症狀加重,冬季稍緩。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與「風熱鬱表」「濕毒蘊膚」相關。肺主皮毛,若肺經風熱,腠理不固,易受外邪侵襲;脾虛濕盛者,內濕與外暑相搏,更易發病。其斑色紫者,多屬血分瘀熱;白者,則為氣滯風燥。

治法與方藥
外治為主,佐以清熱化濕、調和氣血:

  1. 密陀僧散:密陀僧、硫黃等分研末,外搽患處,可祛風殺蟲、燥濕止癢。
  2. 五神散:以雄黃、硫黃、蛇床子等配伍,取鮮薑汁調塗,助藥力透達肌膚。
  3. 低濃度癬藥水:適用於斑疹頑固者,但須避其辛烈傷陰。

鑑別與相關
本病類似西醫「花斑癬」,乃真菌感染所致,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古籍《外科正宗》提及「紫白癜風,由熱體風邪濕氣侵入毛孔」,與現代「濕熱蘊結」之論相合。

附註
歷代醫家對汗斑之治,亦強調內外兼調。若久病不癒,可考慮內服「消風散」或「當歸飲子」加減,以疏風養血、健脾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