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襠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襠風
紫襠風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見於明代《外科活人定本》卷三。此症好發於男性陰器部位,其特徵為患處皮膚呈現紅紫色,並伴隨劇烈瘙癢,甚則難以忍受。從現代醫學角度觀之,其症狀近似於過敏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然中醫則從風邪濕熱蘊結之病機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紫襠風多因外感風濕熱邪,或內蘊濕熱,下注陰器所致。濕性黏滯,與熱相搏,鬱於肌膚,則見紅紫腫癢;風邪善行數變,故瘙癢劇烈。此外,肝經循行繞陰器,若情志不暢,肝鬱化火,或飲食不節,脾胃濕熱下注,亦可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患者陰器部位皮膚突現紅紫色斑片,邊界或清或模糊,局部灼熱,瘙癢無度,搔抓後或見糜爛、滲液。若濕熱偏盛,可伴隨口苦、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等症;若風邪偏重,則瘙癢更甚,遇熱加劇。
治療原則
參考《外科活人定本》所載,治法可參照「赤面風」條,以疏風清熱、除濕止癢為主。內治常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以清瀉肝經濕熱;若風邪偏盛,可配合消風散化裁。外治則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為法,可選用黃柏、苦參、地膚子等煎湯外洗,或以青黛散調敷患處。
古籍記載
《外科活人定本》指出此症「色呈紅紫,癢不可當」,強調其以局部色變與瘙癢為辨證要點,與「腎囊風」(濕疹)等症有別,後者多以濕爛滲液為主。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與全身症狀結合,辨明濕、熱、風之偏盛,方能用藥精準。
紫襠風之論治,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特色,結合經絡理論與六淫致病學說,從內外因著手調理,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