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癜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癜風
紫癜風為中醫皮膚病症之一,其特徵為皮膚漸生紫色斑點,屬風證範疇。此病名首見於《聖濟總錄》卷十八,載曰:「紫癜風之狀,皮膚生紫點,搔之皮起而不癢痛是也。」
病因病機
紫癜風之形成,主要因風邪挾濕,客於腠理之間。風性善行而數變,濕性黏滯,二者相合,阻滯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不暢,壅滯於肌膚,久而鬱結,發為紫斑。此外,情志不遂、飲食失調、氣血虧虛等因素,亦可能影響營衛調和,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患者皮膚出現紫色斑點,大小不一,邊緣或清晰或模糊,觸之稍隆起,但多無明顯癢痛之感。斑點散在或密集,好發於四肢、軀幹等部位。病程較長者,斑色可能轉為暗紫或褐黃,此乃氣血瘀滯日久所致。
辨證分型
- 風濕鬱表型:斑色紫紅,新發較多,伴輕微瘙癢,舌苔薄白或微膩,脈浮緩。
- 氣滯血瘀型:斑色紫暗,久不消退,觸之稍硬,舌質暗或有瘀點,脈澀。
- 氣血兩虛型:斑色淡紫,患者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
治療原則
治宜疏風祛濕、調和營衛、活血化瘀為主,視證型加減:
- 風濕鬱表:以疏風除濕為先,可選用消風散加減。
- 氣滯血瘀:宜行氣活血,方用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化裁。
- 氣血兩虛:當益氣養血,可選八珍湯加減。
外治方面,可配合祛風活血藥外洗或塗敷,如丹參、赤芍、防風等煎湯外敷,以助消散紫斑。
古籍參考
除《聖濟總錄》外,《外科正宗》、《醫宗金鑒》等亦對紫癜風有所論述,多將其與紫白癜風並列討論,認為二者皆屬風邪鬱於肌膚之證,然紫癜風偏於血分,紫白癜風則多涉氣分。
紫癜風之治療需審證求因,標本兼顧,方能奏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