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短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短舌

紫短舌為中醫舌診中之特殊病徵,指舌質呈現紫色且舌體縮短之現象。此舌象多因內熱熾盛、津液耗傷,導致筋脈失養,或熱邪深入厥陰經,使氣血運行受阻所致。

病因病機

  1. 熱盛津枯:外感熱邪或內傷積熱,灼傷陰津,使舌體失於濡潤,故見舌體縮短;熱邪煎灼血液,血行瘀滯,則舌質發紫。
  2. 食滯化熱:飲食停滯中焦,鬱久化熱,熱邪上蒸,耗傷胃陰,進一步影響舌體筋脈,導致舌縮而紫。
  3. 厥陰熱極:熱邪深入厥陰經,肝經風火內動,筋脈拘急,舌體不得舒展,兼見紫色,反映血分熱瘀。

臨床表現

  • 舌質:紫而晦暗,或紫中帶絳,乾燥少津。
  • 舌體:短縮難伸,嚴重者難以抵齒。
  • 兼症:常見高熱煩躁、腹滿便結、脈沉實等陽明腑實證,或見手足厥逆、神昏譫語等厥陰熱深厥深之象。

治法與方藥

此證屬急重症,治當急下存陰,首選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通腑瀉熱,使熱邪從腸腑而出。若下後熱退、脈靜、舌體漸舒,為邪去正安之佳兆;若下後症不減,反見神昏脈微,則預後不良,需進一步辨證救治。

古籍考據

《傷寒舌鑒》明確記載紫短舌為熱極傷陰之危候,強調「舌紫而短,熱傳厥陰,速下之」。此舌象亦與《溫病條辨》所述「熱邪劫陰,舌絳而痿」相類,均提示陰液大傷、熱瘀交結之病機。

紫短舌之辨證關鍵在於區分熱邪所在層次(氣分、血分或厥陰),並結合全身症狀判斷病勢進退,為中醫急症診療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