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疥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疥斑
紫疥斑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載於《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屬「疔瘡」範疇,與「紅絲疔」病症相通。其名「紫疥」,意指瘡色紫暗,形如疥癩,或伴斑駁瘀痕;「斑」則形容局部皮膚呈現片狀色變,多因熱毒壅滯、血瘀絡阻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紫疥斑多因外感火毒之邪,或內生鬱熱,毒蘊血分,致使經絡阻塞,氣血凝滯。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熾盛」與「血瘀成斑」,與心、肝兩經關係密切。心主血脈,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飲食辛燥,或外傷染毒,皆可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 皮膚徵象:初起患處現紅絲狀紋路(即「紅絲疔」),漸轉紫暗,或成片狀斑塊,觸之硬結,周邊腫脹。
- 全身症狀:可伴發熱、煩渴、舌紅絳、脈數等熱毒內蘊之象;若毒邪深竄,則見寒戰、神昏,屬危候。
辨證分型
- 血熱毒盛型:斑色紫紅,灼痛劇烈,多見於病初,舌紅苔黃,脈洪數。
- 瘀血阻絡型:斑塊紫暗,按之硬痛,病程遷延,舌暗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方藥
- 內治
- 清熱解毒: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佐以涼血化瘀之品,如牡丹皮、赤芍。
- 活血通絡:血瘀明顯者,可配合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
- 外治
- 初起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以清熱消腫;若成膿,則需切開引流,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
古籍考據
《瘡瘍經驗全書》指出此症「毒走經絡,紅絲貫竄」,與現代中醫所述「淋巴管炎」或「急性蜂窩組織炎」部分特徵相類。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進一步闡明,紅絲疔若延誤治療,可轉為「爛疔」,瘡色紫黑,潰爛深陷,提示病情惡化。
紫疥斑作為中醫外科急症,歷代醫家強調「早治防變」,其辨證核心在於分清熱毒與血瘀之輕重,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