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皰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皰痧

紫皰痧為痧證之一,首載於《治痧要略·紫皰痧》。其病因多由痧毒鬱遏,伏藏陽明經,久而外發於肌表,形成紫紅色皰疹。此類皰疹形狀或如圓眼、蠶豆大小,皰破後流出紫黑色血液,並遺留凹陷之坑窪,為毒邪外潰之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紫皰痧乃因暑濕熱毒或穢濁之氣內侵,鬱結於陽明經(手足陽明,涉及脾胃與大腸),致使氣血壅滯,毒邪不得透發,遂外潰成皰。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邪毒鬱久化火,灼傷血絡,故見紫皰及瘀血。

臨床表現

  • 皮損特徵:皮膚突現紫紅色皰疹,大小不一,皰壁緊脹,內含紫黑血水。
  • 潰後變化:皰破後血水外溢,瘡面凹陷,周圍皮膚或見青紫瘀斑。
  • 伴隨症狀:或見發熱、煩渴、舌質紅絳、脈洪數等陽明熱盛之象。

治法

  1. 外治

    • 刺絡放血:於指尖(如十宣穴)、肘窩(曲澤穴)或膝窩(委中穴)等處,以三棱針點刺放出毒血,使邪有出路。
    • 局部處理:皰破後以清熱解毒藥汁外敷,防穢毒續侵。
  2. 內治

    • 主方:以活血解毒、清泄陽明為法,選用蘇木、澤蘭活血散瘀,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少佐牛黃以增強涼血開竅之效。
    • 加減:若熱毒熾盛,加黃連、石膏以清陽明氣分;瘀重者,酌加丹參、赤芍。

相關理論延伸
紫皰痧與「陽毒發斑」「熱毒血瘀」等證有相似之處,然其特異性在於痧毒鬱發於表,兼見皰疹形態。清代痧症專書多強調「痧毒歸陽明」之說,認為陽明氣血兩燔時,易從肌腠外潰為紫皰,此與溫病學中「斑疹辨治」互有參照。

參見:痧、陽明病、刺絡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