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紫燕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紫燕疔

紫燕疔,又稱紫靨疔,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疔瘡之一類,首載於《外科正宗》卷二。其特徵為初起疔腫形色紫暗,多因肝經毒火鬱結,氣血壅滯,化熱成毒所致。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滯,久而化火;或外感邪毒,與內火相搏,蘊結於肌膚經絡。肝主筋,其經脈循行於足、腰脅及筋骨之間,故紫燕疔好發於此處。毒火熾盛,則血熱瘀滯,發為紫泡;若火毒內攻,可擾及心神,甚則引動肝風。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初起即見紫暗色水泡,形如豆粒,周邊紅腫堅硬,迅速破潰後滲流血水,疼痛劇烈。
  2. 全身症狀:伴隨惡寒發熱、目赤面紅,指甲色青(肝火熾盛之徵);若毒邪內陷,可見舌強神昏、驚惕睡語,甚則抽搐,屬危候。

證候辨析

  • 肝火熾盛證:疔色紫紅,痛如針刺,伴口苦咽乾、脈弦數。
  • 毒陷心包證:疔瘡紫黑,神昏譫語,舌絳脈細數,為火毒攻心之象。

治療原則

清肝瀉火、解毒消疔為主,內外兼治:

  1. 內治
    • 方選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加減,重用黃連、龍膽草以瀉肝經實火;若神昏者,可配合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
    • 若瘀血明顯,加丹皮、赤芍涼血散瘀。
  2. 外治
    • 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解毒;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
    • 針灸取行間、太衝等肝經穴位瀉火,或於疔周刺血泄毒。

古籍參考

《外科正宗》強調:「紫疔如豆現皮膚,肝經積毒血凝滯。」指出其病機與肝密切相關。另《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載,紫靨疔若見「神躁脈洪」者,當急清火解毒,防其內陷。

紫燕疔屬外科急症,其辨證重在察其色、辨其位,兼參全身脈證,以明火毒之淺深,方可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