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眥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眥裂
定義
眥裂,指眼瞼大睜、怒目瞪眼之狀,屬中醫形容情志與形體變化的專有名詞。此詞源自《靈樞·論勇》,描述人體在憤怒狀態下,氣機上逆、肝膽之氣亢盛所表現的外在徵象。
中醫理論基礎
- 情志與臟腑關係
中醫認為「怒傷肝」,憤怒易致肝氣上逆。《靈樞·論勇》云:「怒則氣盛而胸脹,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指出憤怒時,肝膽之氣橫逆,推動氣血上衝頭面,使眼瞼張大、目睛外露,甚則面目青蒼(毛起而面蒼),此為肝陽亢盛、氣血逆亂之象。 - 經絡與目竅聯繫
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肝之氣血上注於目,故肝氣亢盛時,易見目睛異常。眥裂不僅是眼部肌肉的緊張,更反映肝膽經氣壅滯,導致「目揚」(眼球突出感)的病理表現。 - 氣血運行失常
怒則氣上,血隨氣湧。《素問·舉痛論》提到「怒則氣逆」,氣血上衝頭面,使眼周經脈充盈,眼瞼開合失度,形成眥裂之態。此現象與現代醫學「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的瞳孔放大、眼裂增寬有部分相通之處,但中醫更強調內在氣機失衡的整體觀。
臨床意義
眥裂雖為情志激發的暫時表現,但若長期頻發,可能預示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體質,伴隨頭痛、眩暈、失眠等症。古代醫家亦透過觀察此徵,判斷患者氣血盛衰與情志狀態,作為辨證參考之一。
文獻溯源
《靈樞》將眥裂與「勇怯」體質相聯,指出勇者氣盛易怒,怯者氣餒易恐,間接說明此徵與個人體質、臟腑強弱相關,進一步體現中醫「形神一體」的理論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