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眥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眥漏,又稱漏睛,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屬外障眼病範疇。此病多因心經鬱熱久蘊,上攻於目內眥;或風熱外邪侵襲,引動內火,內外邪氣相搏,結滯於眥部而成。

病因病機

  1. 心經鬱熱
    心主血脈,開竅於舌,其經脈繫目系。若情志不暢、過食辛熱,致心火內熾,循經上炎,灼傷眥部絡脈,則津液受煎,化為膿濁,發為眥漏。
  2. 風熱外襲
    風熱之邪從外侵入,與內在鬱熱相合,壅滯於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使局部氣血不暢,腐肉成膿,淚竅不通,膿液外溢。

臨床表現

  • 主症:目內眥(睛明穴附近)滲出黏濁膿液,與淚水混合,拭之又生,久不愈。
  • 兼症:或見眥部皮膚微紅濕爛,按壓睛明穴下方有膿液自淚竅溢出;若熱毒熾盛,可伴目赤澀痛、頭痛煩熱。

治法與方藥

  1. 內治

    • 疏風清熱:適用於風熱偏重者,方選白薇丸(《審視瑤函》)加減,含白薇、防風、羌活等。
    • 瀉火解毒:適用於心火熾盛者,方用竹葉瀉經湯(《原機啟微》),以竹葉、黃連、大黃清心瀉火,佐柴胡、升麻升散鬱熱。
    • 養陰清餘熱:若病久傷陰,可配合甘露飲滋陰清熱。
  2. 外治

    • 熏洗法:以桑葉、菊花、蒲公英煎湯熏洗患處,清熱解毒。
    • 點眼藥:黃連液或抗生素類眼藥水滴眼,防穢毒蔓延。

古籍考據

《醫宗金鑒·眼科心法》提及:「漏睛膿出,眥頭結聚,多因心熱上衝。」《銀海精微》則強調:「此症乃風熱攻衝,淚竅閉塞而成。」均指出本病與心火、風熱密切相關。

鑑別診斷

  • 流淚症:僅淚液外溢,無膿性分泌物。
  • 針眼(麥粒腫):發於眼瞼邊緣,紅腫硬結,膿成後潰破於皮膚表面,與淚竅無關。

眥漏若遷延失治,恐致漏睛瘡(急性淚囊炎),甚則毒邪深入,引發胞瞼腫痛,故早期清解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