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眥帷赤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眥帷赤爛
病證名,又稱眥幃赤爛,屬中醫眼科範疇。「帷」通「幃」,指眼瞼邊緣,此症專述眼眥部位赤紅潰爛之候。《審視瑤函》明確記載:「此症專言眥之赤爛。」其病機多與風熱濕邪上攻、肝脾鬱熱,或陰虛火炎相關,病位集中於目眥,臨床以紅腫、糜爛、滲液為特徵。
病因病機
- 風熱壅盛:外感風熱之邪,循經上擾目眥,灼傷脈絡,致赤爛滲液。
- 濕熱蘊結: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鬱久化熱,濕熱搏結於眼瞼,腐蝕肌膚。
- 肝脾鬱熱: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肝鬱化火,脾經積熱,上燻目竅。
- 陰虛火炎:肝腎陰虧,虛火浮越,灼傷眥部津液,肌膚失養而潰爛。
臨床表現
- 主症:目內外眥皮膚潮紅、潰爛,時有黃白色分泌物附著,或見瞼緣脫屑、皸裂。
- 兼症:或伴癢痛灼熱、畏光流淚,甚則睫毛黏連脫落。
證型辨治
-
風熱偏盛
- 特徵:眥部紅腫明顯,癢痛交作,分泌物稠黏。
- 治法:疏風清熱。
- 方藥:銀翹散加減,或選黃連天花粉丸清熱解毒。
-
濕熱蘊蒸
- 特徵:潰爛滲液多,痂皮厚結,周邊皮膚濕濡。
- 治法:化濕清熱。
- 方藥:除濕湯(《眼科纂要》)合三仁湯,酌加黃芩、梔子。
-
肝脾鬱熱
- 特徵:眥赤爛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舌紅苔黃。
- 治法:疏肝健脾,瀉火解毒。
-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夏枯草、決明子。
-
陰虛火炎
- 特徵:病程纏綿,眥部微紅乾裂,夜間加重。
- 治法:滋陰降火。
- 方藥:知柏地黃丸合甘露飲加減。
外治法
- 熏洗方:以菊花、桑葉、黃柏煎湯濾淨,趁溫熏洗患處。
- 塗敷藥:黃連膏或膽汁二連膏(熊膽、黃連)調敷,以清熱斂瘡。
此症與「瞼弦赤爛」(爛弦風)相近,然病位有異:瞼弦赤爛主犯眼瞼邊緣全周,而眥帷赤爛專責目眥一隅,辨證時需細察局部與全身證候,分型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