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筋弛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宗筋弛縱

宗筋弛縱為中醫病證名,指宗筋(諸筋會聚之處)因氣血失養或邪氣侵擾,導致筋脈弛緩無力,功能失調之病理狀態。此症常見於「筋痿」「陽痿」等病,與肝腎、陽明經脈及帶脈功能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1. 宗筋的生理功能
    宗筋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泛指人體筋脈匯聚之處,尤指前陰周圍之筋絡(如陰器),具有「束骨利機關」之效,即約束骨骼、協調關節運動。此外,宗筋亦與生殖功能相關,如《素問·痿論》指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並提及陽明經氣血充盈與否,直接影響宗筋的濡養與功能。
  2. 病因病機

    • 情志與房勞過度
      《素問·痿論》云:「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指出長期情志不遂、慾念過度,或房事不節,耗傷腎精,導致肝腎虧虛,宗筋失於濡養而弛縱。
    • 陽明氣虛
      陽明胃經為「五臟六腑之海」,主化生氣血以濡養宗筋。若陽明氣虛,氣血生化不足,則宗筋失潤而鬆弛,如《痿論》所言:「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此類患者除陽痿外,可能伴隨肢體痿弱無力。
    • 濕熱下注
      明代張景岳於《景岳全書》補充:「肝腎濕熱以致宗筋弛縱者,亦為陽痿。」濕熱之邪蘊結肝腎經脈,阻滯氣血,筋脈受燔而弛緩,臨床可見陰部潮濕、小便赤澀等兼症。
    • 帶脈失約
      帶脈環繞腰腹,主約束諸經。若帶脈鬆弛無力,則宗筋失去約束而弛縱,與陽明虛互為因果,加重足痿、陽痿之症。

臨床表現與相關病證

宗筋弛縱主要表現為:

  • 筋痿:肢體筋脈弛緩,尤以下肢痿弱不用,甚則肌肉萎縮。
  • 陽痿:陰器舉而不堅,或完全不能勃起,伴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
  • 白淫:指男子滑精或女子帶下過多,與腎虛不固相關。

辨證分型與治療方向

中醫治療宗筋弛縱需辨明虛實:

  1. 肝腎虧虛型
    多因房勞或久病傷腎,症見陽痿、腰膝酸軟、脈沉細。治宜補益肝腎,方選左歸丸五子衍宗丸加減。
  2. 陽明氣虛型
    症見肢體痿軟、食少腹脹,治當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3. 濕熱下注型
    陰部濕癢、小便黃赤,舌苔黃膩,治宜清利肝膽濕熱,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經典文獻溯源

  • 《素問·痿論》闡述宗筋與陽明經、帶脈之關係,為理論核心。
  • 《景岳全書》補充濕熱致病機轉,擴展辨證思路。

宗筋弛縱反映中醫「整體觀」特色,治療上需調理臟腑、通調經脈,方能恢復筋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