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宗脈

一、基本概念
宗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名詞,其涵義可分為兩類:

  1. 諸脈之匯聚
    宗脈指多條經脈匯集之處,尤見於頭面五官。《靈樞·口問》云:「目者,宗脈之所聚也。」意指眼部為全身經氣匯聚之要衝,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之氣血皆可上注於目,故目能視物、辨色,與五臟六腑之精氣密切相關。此類宗脈強調「總匯」特性,類似於經絡系統中的關鍵樞紐。
  2. 本經之主脈
    宗脈亦指某一經脈的主幹部分,相對於分支脈絡而言。《靈樞·經脈》提及手太陽小腸經之別絡「入耳合於宗脈」,此處宗脈即指耳部所屬的經脈主幹(如三焦經、膽經等),說明經絡系統中主脈與分支的從屬關係。

二、與臟腑經絡的關聯
宗脈的兩種涵義,均體現中醫「整體聯繫」的理論核心:

  • 與五官的聯繫
    頭面五官(如目、耳)為宗脈匯聚之區,反映「諸陽之會」的特性。例如《黃帝內經》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耳部則匯集少陽經脈之氣,故宗脈的暢通與否,直接影響感官功能。
  • 經氣運行的樞紐
    宗脈作為主脈或匯聚點,是經氣輸布的關鍵路徑。若宗脈受阻,可能導致氣血不榮、清竅失養,出現目眩、耳鳴等症狀,進一步影響相應臟腑(如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三、宗脈的臨床意義
中醫診療中,宗脈的概念常用於解釋病理機制與指導治療:

  1. 辨證依據
    例如目疾常從肝膽經或宗脈氣血失調論治;耳鳴耳聾則多考慮少陽經或腎經宗脈的虛實變化。
  2. 針灸取穴
    頭面部穴位(如睛明、聽宮)被視為調節宗脈氣血的重要刺激點,通過針灸可疏通匯聚於此的多條經脈之氣。

四、古籍延伸論述
除《靈樞》外,《難經》進一步闡釋宗脈與「原氣」的關係,認為宗脈的運行依賴三焦之氣化功能,而《類經》則強調「宗脈統攝諸絡」,突顯其在經絡層級中的主導地位。

綜言之,宗脈既是經絡結構的實體描述,亦為氣血功能的核心概念,貫穿中醫生理、病理及治療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