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宗氣(Zōng Qì)是中醫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積聚於胸中的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動力來源。其形成與功能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記載,並與呼吸、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一、宗氣的形成

宗氣由兩部分組成:

  1. 水穀精微之氣:源自飲食消化吸收後的營衛之氣,經脾胃運化而上輸於胸中。
  2. 自然界清氣:通過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與水穀之氣結合而成。

此過程強調「肺主氣、司呼吸」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協同作用,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後天之本」的理論。

二、宗氣的生理功能

  1. 行呼吸
    宗氣積於胸中(又稱「氣海」或「膻中」),上出喉嚨以推動肺的呼吸運動。《靈樞·邪客》指出其「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若宗氣不足,可見呼吸微弱、氣短喘促。
  2. 行氣血
    宗氣能貫注心脈,助心行血。其盛衰直接影響血脈運行,臨床可通過「虛里」(心尖搏動處)的觸診判斷宗氣強弱。宗氣虛損時,可見脈搏微弱或節律失常。
  3. 助視聽言動
    宗氣上聚於胸,與頭面官竅功能相關。清代《醫宗金鑒》提及,宗氣充沛則言語洪亮、聽力敏銳;反之則語言低微、聽力減退。

三、宗氣與其他氣的關係

  • 與元氣相輔:元氣為先天之氣,宗氣為後天之氣,二者協同維持生命活動。
  • 與營衛氣相連:宗氣推動營氣濡養臟腑、衛氣溫煦肌表,三者共構氣機運行的核心。

四、經典論述延伸

《靈樞·刺節真邪》進一步說明:「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指出宗氣的分布路徑——向下至氣街(氣衝穴處),向上行於呼吸道,展現其「升降相因」的特性。

宗氣的理論不僅解釋呼吸與循環系統的關聯性,更為中醫辨治胸痹、短氣、心悸等病症提供理論基礎,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運用「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治法,即與調理宗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