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氣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宗氣洩

宗氣洩,又稱「宗氣外泄」,為中醫病機名詞,指宗氣不能固攝而外溢的病理狀態。宗氣由水穀精微與自然清氣相合而成,積聚於胸中,主司呼吸、行血氣、助心脈,為人體重要氣機之一。若宗氣失固,則見氣機外越之象。

病因病機
宗氣洩多因心肺氣虛、痰瘀阻滯,或心陽不足所致。心肺氣虛則統攝無力,痰瘀內阻胸膈則氣機壅滯,迫使宗氣外泄;心陽虧虛者,因陽氣衰微,無力固護胸中大氣,亦致宗氣外越。此證常見於胸痹、喘證、心悸等病,與現代醫學「心功能不全」之表現相關。

臨床表現

  1. 氣喘急促:宗氣主呼吸,其外泄則呼吸失司,見氣短喘促,動則加劇。
  2. 虛里穴動應衣:虛里(心尖搏動處)為宗氣外候,若其搏動劇烈,甚則「動而應衣」(衣物隨心跳明顯震顫),為宗氣外泄之典型徵象。
  3. 兼見痰瘀或陽虛之證
    • 痰瘀阻滯者,多伴胸悶痛、舌紫暗、苔膩。
    • 心陽不足者,常見畏寒肢冷、面白唇青、脈沉微。

證候辨析
宗氣洩需與「腎不納氣」之喘證區別:後者以下元虛衰、氣不歸根為主,多見呼多吸少、腰膝酸軟;而宗氣洩病位在胸中,以虛里躁動為標誌。治療上,宗氣洩當以補益心肺、溫陽化痰或活血通絡為法,如用「保元湯」益氣固脫,或「苓桂朮甘湯」溫化痰飲,隨證加減。

此證反映心肺氣機失調之重候,臨床需細辨虛實夾雜之機,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