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宗司」詳解

「宗司」為中醫運氣學說之專有名詞,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用以闡述五運六氣運行中,氣化規律的統屬關係。其核心意涵在於:自然界五氣(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各有其主導與從屬的秩序,並依時序、方位與臟腑相應,形成一套系統化的氣機調控體系。

經典出處與註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出:「從其類序,分其部主,別其宗司……」唐代王冰註解:「宗司,謂配五氣運行之位也。」意指五氣運行並非雜亂無章,而是依「類序」(五行相生相剋之序)、「部主」(時空與臟腑分部)及「宗司」(主導與協從的權責)三者協調運作。

「宗司」與五運六氣之關係

  1. 五氣配屬
    五氣(五行之氣)各有所司,如木主風、火主暑等,其運行需符合「主歲之氣」的統領。例如,厥陰風木當令時,風氣為「宗」,其他氣化(如濕、燥)則需與之協調,此即「司」的調節作用。
  2. 時空分部
    五氣依六十年甲子週期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佈於不同時段與方位。如少陰君火主司夏季,其「宗司」體現為火氣主導該時令的氣候與人體相應的心系功能。
  3. 臟腑相應
    中醫認為五氣內應五臟,如風氣通肝、暑氣通心等。「宗司」在此層面指各臟腑於特定時令擔任氣化樞紐,如春季肝氣為「宗」,疏泄功能主導全身氣機升降。

「宗司」的臨床意義

運氣學說中,「宗司」失常可解釋異常氣候與疾病的關聯。例如,若木氣(風)過亢而失其「宗司」之職,可能導致肝風內動或外感風邪;反之,若火氣(暑)不司其位,則易見心陽不足或暑濕蘊結之證。

此概念亦延伸至治療原則,如《內經》強調「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用藥需順應當令之氣的「宗司」特性,如長夏濕土當令時,處方宜注重健脾化濕。

總結

「宗司」一詞,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強調自然氣化與人體生理、病理的動態平衡關係。透過理解五氣運行的主從規律,可更深入掌握運氣學說在疾病預測與調養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