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棕子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棕子喉

病名:棕子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主要特徵為咽喉內出現形似粟米、細小而密集的黃色皰疹,外圍紅暈環繞,並伴有頭痛、身痛等全身症狀。此病多因外感風寒濕邪,導致肺氣壅塞,氣血運行不暢,邪毒鬱結於咽喉而成。

病因病機

  1. 風寒濕邪外襲:風寒濕邪侵襲肌表,肺衛受邪,肺氣失宣,邪氣上攻咽喉,鬱而化熱,形成黃皰。
  2. 肺氣壅塞:肺主宣發肅降,若肺氣壅滯,津液輸布失常,濕濁凝聚於咽喉,與熱毒相搏,發為皰疹。
  3. 氣血鬱滯:邪氣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見咽喉紅腫疼痛,外圍紅暈明顯。

臨床表現

  • 咽喉部可見密集粟米樣黃色皰疹,基底紅暈。
  • 咽喉疼痛,吞咽時加重。
  • 伴有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等表證。
  • 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緊或浮數。

治療原則
祛風散寒、除濕宣肺為主,兼以清熱解毒。

方藥

  • 主方:防風通聖散加減。
    • 防風、荊芥:祛風解表。
    • 麻黃、桂枝:散寒宣肺。
    • 連翹、黃芩:清熱解毒。
    • 白朮、茯苓:健脾除濕。
    • 桔梗、甘草:利咽止痛。
  • 加減
    • 若濕重者,加蒼朮、薏苡仁以增強化濕之效。
    • 若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劇烈,可加板藍根、玄參以清熱涼血。

其他療法

  • 針灸:取合谷、列缺、風池等穴,以疏風解表、通絡止痛。
  • 外治:可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鑒別診斷
需與「喉癰」、「乳蛾」等咽喉疾病相區別。棕子喉以粟米樣黃皰為特徵,而喉癰多為局部化膿性病變,乳蛾則以扁桃體腫大為主。

預後
若及時治療,風寒濕邪得解,肺氣宣暢,則病情可迅速緩解;若失治誤治,邪氣內傳,可能轉為裏熱證,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