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總收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總收法
總收法,又稱「收診法」,為小兒推拿之重要手法,主要用於治療結束時,以調和氣血、貫通經絡。此法源自傳統中醫理論,強調「推拿畢,氣血周流」,故無論治療何種病症,皆以總收法作為收尾,以確保療效貫通全身。
操作方法
傳統總收法分為兩步驟:
- 掐按肩井穴:以一手食指掐按小兒肩井穴(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此穴為手足少陽、陽維脈之交會處,掐之可開通氣血,促進周身循環。
- 捏指伸搖:另一手握住小兒食指與無名指,輕柔伸搖數次。此舉可進一步疏通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使氣血調達。
後世臨床為求簡便,常簡化為僅按揉肩井穴,然其核心原理不變,仍以激發經氣、調和陰陽為要。
中醫理論基礎
- 肩井穴之重要性:
肩井屬足少陽膽經,為「大關津」,《幼科鐵鏡》稱其能「開通氣血行」,掐之可使氣血周流全身。此外,肩井亦為「四關穴」之一,與合谷、太衝同具調暢氣機之效,尤擅調理上焦氣血瘀滯。 - 經絡聯動效應:
小兒食指對應手陽明大腸經,無名指對應手少陽三焦經,伸搖二指可激發陽經氣血,協同肩井之通調作用,使「營衛和、經脈通」。此與《黃帝內經》「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之論相合,總收法正是透過經絡聯動,達成「通則不痛」之效。 - 久病必調氣血:
《幼科推拿秘書》特別指出「久病更宜用此」,因久病多虛多瘀,總收法能振奮陽氣、推動血行,符合「久病入絡,以通為補」的治療原則。
臨床應用
總收法雖為收尾手法,然其作用不僅限於「收束」。現代中醫認為,此法兼具以下功能:
- 整合療效:彙整推拿過程中對各穴位的刺激,使氣血歸經。
- 平衡陰陽:透過膽經與三焦經的調節,協調表裡、上下氣機。
- 預防復發:尤其對外感病後期或慢性病症,能鞏固療效,避免邪氣殘留。
古籍佐證
- 《保赤推拿法》:「掐此(肩井)能周通一身之血。」
- 《幼科鐵鏡》更將肩井喻為關鍵樞紐,強調其「不愁氣血不周身」之效。
總收法體現中醫「整體調節」之精髓,透過簡潔手法,達成氣血周流、陰陽平衡之效,為小兒推拿不可或缺之收功要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