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鄒志夔>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鄒志夔(1508年-1582年)

鄒志夔(1508年-1582年),字鳴韶,號丹源子,江蘇丹陽人,明代醫家。初習舉子業,屢試不弟,後改習醫,遂精於醫。他主張靈活變通,反對泥古不化的觀念,並在臨床實踐中取得奇效。他集合了張仲景、王叔和等各家有關脈理的理論,加以自己的見解,著成了《脈理正義》一書,並流傳至今。

脈理正義

在《脈理正義》中,鄒志夔說道:「脈理之學,自張仲景、王叔和以下諸家所論,各有其說,而其要皆在於明辨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氣血、津液之變化。然其論述繁雜,難以一目瞭然,故特編次成書,以便讀者參考。」他認為脈理是一門變化的學問,不能僵化於古人的說法。在臨床應用中,他主張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變通,而不拘泥於古人的觀點。

《脈理正義》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闡述了脈理的基本原理,下卷則討論了脈理在臨床上的應用。整部書內容豐富且精闢,被視為研究中醫脈理的重要著作。

鄒志夔的脈學思想

鄒志夔的脈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主張靈活變通,反對泥古不化。 鄒志夔認為,脈理是變化的,不應拘泥於古人的說法。他強調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變通。

  2. 強調脈理與臨床相結合。 鄒志夔認為,脈理是用來指導臨床的,不能孤立地研究。他主張脈理與臨床相結合,才能對中醫治療有所貢獻。

  3. 注重脈象的整體把握。 鄒志夔認為,脈象是整體的,不應僅看某個單一脈象。他強調脈象的觀察應該與整體情況相結合,以正確判斷病情。

影響與重要性

鄒志夔的脈學思想對後世的中醫脈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也是中醫脈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

  1. 鄒志夔:《脈理正義》
  2. 王志民:《鄒志夔脈學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