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哺
概念溯源
走哺一詞在中醫學中具有雙重涵義,既為病名,亦為生理名詞。其概念最早見於《千金要方》卷二十,後世醫家如《張氏醫通》等對此均有闡發。
作為病名的走哺
病因病機
走哺病主要因下焦實熱內結所致。下焦為決瀆之官,主司二便排泄。當實熱之邪蘊結下焦,導致氣化不利,糟粕不得正常傳導,濁氣反逆上行,影響中焦脾胃功能。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
- 二便不通:大小便排出困難或完全閉塞
- 嘔吐不止:胃氣上逆,持續嘔吐
- 腹脹滿悶:氣機壅滯於中下焦
- 口乾舌燥:熱邪傷津之象
治療原則
《張氏醫通》記載以人參湯為主方,其治療思路為:
- 清泄下焦實熱
- 通利二便
- 和胃降逆
- 益氣扶正
作為生理名詞的走哺
三焦理論中的定位
《中藏經》將走哺與三焦理論相聯繫:
- 上焦稱為"三管"
- 中焦稱為"霍亂"
- 下焦稱為"走哺"
功能特點
作為下焦的代稱,走哺主要體現以下生理功能:
- 主司二便排泄
- 參與水液代謝
- 協調氣機升降
- 為"孤獨之腑"的一部分
理論發展
歷代醫家對走哺的認識不斷深化:
- 唐代:主要作為病名記載
- 宋元時期:開始與三焦理論相結合
- 明清時代:病機解釋更為細化,治療方法多樣化
現代理解
從現代中醫理論看,走哺所涉及的病理機制可歸納為:
- 腸道傳導失常
- 膀胱氣化不利
- 胃氣上逆
- 三焦氣機壅滯
其治療不僅限於人參湯,可根據具體證候選用:
- 承氣類方劑
- 溫膽湯加減
- 五苓散化裁
- 其他通腑降逆方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