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走哺是一種急性腹瀉病證,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腹痛、腹瀉、嘔吐、二便不通、清逆不續、嘔逆不禁等症狀。走哺也被稱為下焦,是人體下焦的另一個名稱。 下焦是指人體三元之氣,也叫做玉海或水道,它上部被稱為三管,中部被稱為霍亂,下部則稱為走哺。走哺因下焦實熱引起,主要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和內生痰飲。外感六淫指的是外界的風寒、暑熱、濕邪等邪氣侵襲下焦,使得下焦氣機不暢,水谷不化,最終導致走哺。內生痰飲則指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濕停聚,形成痰飲,阻塞下焦,從而引發走哺。

走哺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痛、腹瀉、嘔吐、二便不通、清逆不續、嘔逆不禁等症狀。腹痛常表現為下腹部隱痛、絞痛,還可能伴隨腸鳴、便意等。腹瀉則表現為水樣便或黃色粘液便,可能伴有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狀。嘔吐常表現為嘔吐清水或胃液,還可能伴有噁心、反胃等。二便不通則指大便祕結或小便不利,可能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情況。清逆不續則是指嘔吐物中夾雜有清水,嘔吐後沒有好轉反而加重。嘔逆不禁則指嘔吐無法控制,持續不止。

走哺的診斷通常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來初步確定,但確診還需進行相關檢查。常用的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腹部X光檢查、腹部B超檢查等。血常規檢查可能顯示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尿常規檢查可能顯示尿蛋白、尿糖、尿沉渣增多。腹部X光檢查可能顯示腸道積氣、腸道擴張等情況。腹部B超檢查可能顯示腸道壁增厚、腸道蠕動減弱等情況。

走哺的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通便止嘔為主。常用的方藥包括人參湯、葛根芩連湯和白虎湯等。人參湯具有益氣健脾、化濕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走哺屬於脾虛濕盛者。葛根芩連湯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走哺屬於濕熱內蘊者。白虎湯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走哺屬於熱盛津傷者。

預防走哺的方法包括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之物,不宜暴飲暴食,且不可過度勞累。此外,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清潔也是很重要的。一旦出現走哺的症狀,應及早前往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對於走哺患者來說,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