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罐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罐法,又稱推罐法或拉罐法,屬中醫外治法中拔罐療法之一種。此法通過在體表移動火罐,使刺激範圍擴大,兼具拔罐與刮痧之效,乃傳統中醫獨特之治療技術。

操作要點: 選用罐口光滑之大號火罐,以竹罐或玻璃罐為佳。施術前於罐口及治療部位塗抹凡士林等潤滑介質,待火罐吸附後,醫者以單手穩持罐體,沿經絡走向或肌肉紋理緩慢推移。常見手法有直線推拉、螺旋迴旋等,至局部皮膚呈現均勻潮紅或紫紅色瘀斑為度,此即中醫所謂「出痧」現象。

作用機理:

  1. 經絡調節:通過罐體移動產生連續性刺激,可疏通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等經絡氣血,尤擅調理背俞穴。
  2. 氣血運行:負壓吸引配合機械摩擦,能破除局部氣滯血瘀,《黃帝內經》所言「菀陳則除之」即此理。
  3. 筋膜調整:對肌肉豐厚處施加動態牽引,可松解經筋結聚,改善「不通則痛」之證。

臨床應用:

  • 痹證治療:針對風寒濕邪客於肌表所致之腰背冷痛、四肢關節酸重,走罐法能溫散表邪,尤長於處理足太陽經循行區域病證。
  • 情志病症:沿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走罐,可調節心俞、肝俞等臟腑背俞穴,緩解鬱證所致胸脅脹滿、夜寐不安。
  • 脾胃失調:於脾俞至胃俞區施行弧形走罐,契合「從陽引陰」治療原則,可助運化之功。

部位選擇: 以肌肉豐厚、面積寬廣處為宜,腰背部最為常用,次則大腿後側、小腿腓腸肌處。施術時須避開骨突部位及大血管走行處,以確保吸附穩固。

此療法結合負壓、摩擦與溫熱三重效應,體現中醫「整體調節」與「動態施治」特點,臨床須據證候特點調整走罐力度與頻次,方能顯其疏經通絡、調和氣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