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火

走火為氣功修煉及內丹術之專有名詞,原指外丹煉製過程中,因爐火過猛或控制失當,導致鉛、汞等藥材飛散失效。內丹術則引申為練功時因調息、用意不當,致使內氣運行紊亂,偏離經絡而妄動之現象。

成因與機理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運行需依循經絡系統,若練功時過度執著意念(如強行導引內氣),或呼吸與動作未能協調,可能導致「氣機逆亂」。此狀態下,內氣失於調和,陽氣亢盛而化「火」,形成「離經之氣」,此即「走火」之本質。其病機與中醫所述「肝陽上亢」「心火妄動」或「相火不位」等證候相關,氣滯血瘀、津液耗傷亦可能隨之而生。

臨床表現
輕者可見胸悶腹脹、頭部緊脹如裹,或局部肌肉跳動;重者則氣感遊走不定,甚則肢體不受控顫動,或伴隨煩躁、失眠、遺精等虛火擾動之症。若長期未調理,可能進一步耗傷陰液,轉為陰虛火旺之證。

調理方法
傳統氣功主張以「散火」「導引」為原則:

  1. 意念外放:停止靜坐內觀,改為注視外物或自然景物,使神志從內守轉為外馳,以平息內火。
  2. 六字訣調氣:側重「噓」(疏肝)、「呵」(清心)、「呬」(瀉肺)三訣,透過特定發音與呼吸配合,引導鬱滯之氣外散。
  3. 滋陰降火:如攪海生津(以舌攪動口腔促進唾液分泌)並分次咽下,取「金津玉液」滋養腎陰,以制亢陽。

若症狀持續或加劇,需結合中醫辨證論治,常見方劑如「導赤散」清心火,「柴胡疏肝散」理氣滯,或針灸取太衝、內關等穴以平肝降逆。

與「入魔」之別
「走火」屬氣機失調之生理異常,而「入魔」則為練功時出現幻覺、妄念等精神症狀,二者雖皆因修煉不當而起,然病位與表現迥異,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