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精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精黃
走精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屬三十六黃範疇,首載於宋代《聖濟總錄》。其病機多與精氣外泄、濕熱內蘊相關,或因情志失調、勞倦過度,導致氣血失和,黃濁之邪上泛而成。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精神昏沉,嗜睡難醒,四肢痠痛沉重,面目及肌膚發黃。舌象尤為關鍵:舌質呈紫色,甚者舌面乾裂,或現黑色瘀斑。此乃熱毒深伏、瘀血內結之徵,提示病情危重。
病因病機
- 精氣走泄: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虧虛,相火妄動,迫使精微外泄,與濕熱相搏,熏蒸肌膚。
- 濕熱瘀阻: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鬱久化熱,熱毒熾盛則灼傷血絡,致舌紫瘀黑。
- 氣血逆亂:肝失疏泄,氣滯血瘀,三焦水道不利,膽汁外溢而發黃。
古籍論述
《聖濟總錄》強調「此是走精黃」,指出其與尋常黃疸不同,病位深及精血,屬「陰黃」夾瘀之候。明代《普濟方》進一步闡述,此證若見「舌黑裂紋」,當急祛瘀解毒,防其內陷營血。
辨證要點
- 舌診為綱:紫舌主瘀,黑苔屬腎,裂紋示陰傷,三者並見則病勢險惡。
- 兼症參詳:昏睡為濕蒙清竅,肢痛乃經絡瘀滯,需與痰濕、寒厥等證鑑別。
此證歷代醫家多歸於「急黃」「瘀黃」範疇,治法側重涼血散瘀、固攝精氣,然具體用藥須依脈證互參,不可拘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