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馬穴
走馬穴為中醫推拿常用穴位之一,首見於清代醫書《釐正按摩要術·立法》,其定位在「琵琶下,鬥肘之上」,屬上肢部特定刺激點。該穴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臨床多用於外感風寒所致之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症狀。
定位與取穴
走馬穴位於前臂外側,具體位置在「琵琶骨」(即肩胛骨外側緣)下方,接近「鬥肘」(肘關節外側)之上。取穴時,可令患者屈肘,醫者以拇指沿肱骨外側向下觸摸,於肌肉豐厚處尋按壓敏感點即為此穴。
操作手法
傳統推拿手法以大指按壓為主,施力時需沉穩漸進,以患者耐受為度。按壓時可配合揉法,以增強刺激效果。其發汗作用與刺激強度及操作時間相關,通常按壓數分鐘後,患者可覺周身微熱,汗出而表邪得解。
中醫理論基礎
走馬穴之功效與手陽明大腸經及手少陽三焦經密切相關。此二經皆行經上肢外側,主司氣血運行與水液代謝。按壓此穴可激發經氣,宣通腠理,促使邪隨汗出,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
臨床應用
除發汗解表外,走馬穴亦可用於緩解上肢痹痛、肩臂活動不利等症。其刺激能疏通局部經絡氣血,改善循環,對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經絡阻滯有一定效果。歷代醫家亦將此穴與其他穴位配伍,如配合風池、合谷,以增強疏風散寒之效。
補充說明
走馬穴之名,或與其功效迅捷如「走馬」相關,暗示其發汗作用迅速。此類特定穴位的應用,體現中醫推拿「以痛為腧」與「遠近配穴」的治療思路,亦反映傳統醫學對體表反應點的經驗總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