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馬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馬黃
走馬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屬「三十六黃」範疇,首載於《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其病機多因濕熱毒邪內蘊,燔灼肝膽,上擾心神所致,臨床以黃疸伴隨神志狂亂為主要特徵。
病因病機
- 濕熱熾盛: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鬱結肝膽,迫使膽汁外溢肌膚,發為黃疸。
- 熱毒攻心:濕熱化火成毒,上擾神明,故見煩躁狂言、打罵無序等神志異常之象。
- 氣機逆亂:若熱毒深重,氣血逆亂,可致厥逆危候,預後不良。
臨床表現
- 主症:目黃、身黃,色澤鮮明如橘色(陽黃特徵)。
- 兼症:
- 神志異常:煩躁狂亂,言語錯謬,臥起不安,甚則怒目罵詈,狀類癲狂。
- 體徵:氣力反盛,聲高息粗,脈象洪數或弦急。
- 危重徵兆:若見四肢厥冷、神昏氣微,則提示邪陷心包,陰陽離決。
治法與方藥
-
清熱解毒,疏肝利膽
- 竹葉湯(《太平聖惠方》):以淡竹葉清心除煩,配伍黃芩、梔子清泄肝膽濕熱,佐茵陳蒿利膽退黃。
- 加減: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連翹;神昏譫語者,酌用安宮牛黃丸。
-
針灸療法
- 取穴:肝俞、膽俞、陽陵泉(疏泄肝膽),配內關、神門(寧心安神)。
- 手法:瀉法為主,以導邪外出。
古籍補充
《聖濟總錄》進一步指出:「走馬黃,發即走馬之速」,強調其病勢急驟,與西醫「急性肝性腦病」或「重症肝炎」之精神神經症狀有相似之處。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除清熱解毒外,亦需顧護陰液,防其耗傷。
此證若早期干預,多屬陽證、實證,治當速去其邪;若遷延失治,轉為陰黃或厥逆,則難治。歷代醫家對其論述,均體現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