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馬牙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走馬牙疳(又稱為臭息)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牙齦炎,在小兒中較常見。其病情發作迅速,如走馬一樣,因而得名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的病因主要是受到外邪的侵襲,同時體內也有積存的熱氣和毒邪上升所致。外邪通常由感受時行的疫病之邪所引起,或因餘毒未被排清,再次感染外邪所致。而內有積熱的情況,多由於脾臟虛弱產生濕氣,而這些濕氣中又含有熱氣,或因飲食不節,過度攝取肥甘厚味食物,產生濕氣助長熱氣生成,或因為情緒不順暢,肝氣鬱結,產生熱氣,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體內積存熱氣。

走馬牙疳的臨床表現主要如下:

  1. 牙齦邊緣或頰部出現硬結,紅腫疼痛,隨之腐爛,顏色變為灰白,接著變成黑色,流出紫黑色的血水,散發出濃重的臭味。
  2. 潰爛部位有輕微疼痛和癢感;若潰爛加深,則可能出現鼻子、鼻翼、腮部或口脣周圍出現青褐色的斑塊,嚴重者可能出現脣部腐爛、牙齒脫落、齶裂、腮部穿孔,以及鼻樑陷陷;有時還可以透過從鼻邊的潰爛洞處看到咽部。
  3. 全身症狀可能包括發燒、煩躁、食慾不振和大便乾燥等。

治療走馬牙疳的方法主要以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為主。常用的方劑有蘆薈消疳飲、牛黃清心丸、犀角地黃丸等。此外,還可以結合針灸、拔罐和推拿等外治方法。

預防走馬牙疳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避免接觸傳染源。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膩重口味的食物。情緒方面應避免過度憤怒或激動,保持心情舒暢。

【參考資料】

  • 《外科啟玄》卷一:“走馬疳,牙疳之急者也。多發於小兒,由病後或時行疫癘之邪,餘毒未清,復感外邪,積毒上攻齒齦所致。初起齒齦邊緣或頰部結硬,紅腫疼痛,繼之腐爛,色灰白,隨即變為黑色,流出紫黑血水,氣味臭惡。此時因其氣味臭穢,故亦有臭息之稱。潰部微痛而癢;若潰爛漸深,則見鼻及鼻翼兩旁或腮或口脣周圍出現青褐色,甚者脣腐齒落,齶破腮穿,鼻樑塌陷;或可從鼻旁爛洞處望見咽部。治宜解毒清熱祛腐,用蘆薈消疳飲加減。脾虛者,兼服人參茯苓粥(人參、茯苓共為細末,同粳米熬成粥)。先以鹽湯嗽口,後食粥,或以綠豆煎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