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馬牙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馬牙疳

病證名,見於《外科啓玄》,又稱走馬疳,屬牙疳之重症,以其發病急驟、病勢迅猛如奔馬而得名。多發於小兒,成人偶見,多因正氣虛弱,復感外邪,或疫癘之毒未清,鬱而化火,上攻齒齦所致。

病因病機

  1. 餘毒未清:多見於麻疹、痘疹、傷寒等熱病後期,邪毒未盡,蘊結脾胃,循經上灼齒齦。
  2. 時行疫癘:感染疫毒之氣,毒火熾盛,腐蝕肌膜。
  3. 脾胃積熱:小兒飲食不節,脾胃積熱,化火上炎,腐敗血肉。

臨床表現

  • 初起:齒齦邊緣或頰黏膜紅腫硬結,疼痛劇烈,迅速潰爛,表面覆灰白色腐肉,隨即轉為黑褐色,滲出紫黑血水,臭穢難聞(故又稱臭息)。
  • 中期:潰處癢痛相兼,腐肉脫落後,可見鼻翼、腮頰或口唇周圍呈現青褐色,甚則唇腐齒落,齶破腮穿,鼻梁塌陷(稱崩砂疳),從鼻旁潰孔可直見咽喉。
  • 危候:若毒陷營血,可伴高熱神昏,脈洪數或細弱,預後不良。

治法方藥

  • 主方:以清熱解毒、祛腐生肌為則,選蘆薈消疳飲(蘆薈、胡黃連、石膏、羚羊角等)加減。若熱毒熾盛,可合黃連解毒湯;瘀血明顯者,加丹皮、赤芍。
  • 脾虛夾毒:兼服人參茯苓粥(人參、茯苓研末,與粳米同煮),以健脾托毒。
  • 外治:先以鹽湯漱口潔創,後用綠豆甘草湯頻漱;潰爛處可外摻錫類散珠黃散

相關鑒別

  • 風熱牙疳:發病較緩,以齒齦紅腫出血為主,少見腐黑穿腮。
  • 青腿牙疳:下肢兼見青紫斑塊,與走馬牙疳之局部潰爛有別。

此證凶險,古籍記載「走馬」喻其速,強調早期 intervention 之關鍵。相關機理可參見牙疳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