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走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走陽

病名

  1. 性交時精洩不止之證
    走陽一詞首見於明代醫家李中梓所著之《醫宗必讀·遺精》,指男性於性交時精液洩而不止之病證。此症多因腎氣虧虛、陽氣外脫所致,常見於久未行房或情欲過盛者。中醫認為,腎主封藏,若腎氣不足,固攝無權,則精關不固,導致交合時精液失控外洩。此證屬危候,須急予益氣回陽之法治療,常用方劑如獨參湯(大補元氣)或參附湯(回陽固脫)。
  2. 俗稱遺精為走陽
    民間亦將遺精泛稱為「走陽」,然嚴格而言,遺精與上述病證有所不同。遺精多指非性交狀態下精液自遺,可分為夢遺(夢中泄精)與滑精(無夢而泄),其病因多與心腎不交、濕熱下注或勞傷心脾相關,治法亦異於性交時精洩不止之證。

中醫病機與辨證
走陽(性交精洩不止)之核心病機為腎陽虛衰,氣失固攝。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若素體虛弱、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腎陽,則下元不固,精室失守。臨床可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之象,屬急症範疇。

治法與方藥

  • 益氣固脫:急用獨參湯(人參大補元氣,單味濃煎),以救氣虛欲脫。
  • 回陽救逆:若兼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宜用參附湯(人參、附子),溫補元陽,固攝精關。
  • 後期調理:待陽氣稍復,可酌加龍骨、牡蠣等收澀之品,或配合金鎖固精丸加減,以鞏固療效。

與相關病證鑑別

  • 遺精:多為慢性病證,分虛實兩端,虛者補益心腎,實者清利濕熱。
  • 早洩:指性交時過早射精,多與肝腎失調或心脾兩虛相關,治法重調和臟腑。

走陽一證,雖古籍記載較簡,然其病勢急迫,臨床不可輕忽,當辨明陰陽虛實,及時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