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痹

定義
足痹為中醫病名,指足部出現麻木、疼痛或活動不利等症狀的痹證,屬「肢體痹」範疇。其病機多與氣血虧虛、經絡閉阻相關,臨床表現以足部感覺異常或功能障礙為主,嚴重者可影響行走。

病因病機

  1. 氣血不足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指出:「血氣皆少……善痿厥,足痹。」強調氣血虛弱,無法濡養經絡筋肉,導致足部失養而發痹。尤其足陽明胃經氣血不足時,下肢痿軟無力,易成痹證。
  2. 外邪侵襲
    風、寒、濕三邪客於經絡,阻滯氣血運行。濕性重濁,易下注足部;寒性收引,致經脈拘急;風邪走竄,加重麻木疼痛,三者合而為痹。
  3. 經絡瘀阻
    久病入絡,或跌撲損傷,致氣滯血瘀,經脈不通。《醫宗金鑒》提及:「痹在足,經絡凝滯,氣血不行。」瘀血內停,則足部刺痛、固定不移。

臨床表現

  • 麻木不仁:氣血不榮,足部感覺減退,如履棉絮。
  • 疼痛拘急:寒濕痹阻者,遇冷加重;瘀血者,痛如針刺,夜間尤甚。
  • 痿軟無力:氣血虛衰,足脛肌肉萎縮,步履艱難。

辨證分型

  1. 氣血兩虛型
    足部痿軟麻木,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治宜補益氣血,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2. 寒濕痹阻型
    足部冷痛重著,遇寒加劇,苔白膩,脈沉緊。治宜散寒除濕,方選烏頭湯或獨活寄生湯。
  3. 瘀血阻絡型
    足痛如刺,夜間加重,舌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活血通絡,方取身痛逐瘀湯。

相關經絡與臟腑
足痹與足三陽經(胃、膽、膀胱)及足三陰經(脾、肝、腎)關係密切,尤以脾胃為關鍵。脾主四肢,胃經多氣多血,二者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下肢失養;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亦能致足痿痹弱。

古籍記載

  • 《靈樞》強調血氣不足與足痹的關聯。
  • 《張氏醫通》云:「足痹者,營衛澀而不行也。」指出營衛失調為病機之一。

補充說明
足痹與現代醫學「周圍神經病變」、「下肢循環障礙」等病症有相似之處,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從氣血、經絡、臟腑論治,非僅針對局部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