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不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不收

證名,指雙足軟弱無力,行走時難以收引步履,甚則舉步維艱。此證多因脾腎氣虛精血虧虛,致使經脈失養,筋骨痿弱而成。

病因病機

  1. 脾腎氣虛

    •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脾主肌肉四肢,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肌肉失養,故見足軟無力;腎主骨生髓,腎氣虛則骨髓不充,下肢痿弱。
    • 脾腎為先後天之本,二者虛損,氣血精微不得輸布,經脈空虛,故足不能收。
  2. 精血不足

    • 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若久病耗傷,或房勞過度,致肝腎精血虧虛,筋骨失濡,則足脛枯萎,步履維艱。
    • 《靈樞·經脈》指出:「虛則足不收,脛枯」,強調經脈氣血不足,下肢失於溫煦濡養之病機。

臨床表現

  • 雙足痿軟無力,行走時拖曳難舉,甚則完全不能步履。
  • 或伴隨脛部肌肉萎縮、皮膚乾枯,以及腰膝酸軟、氣短乏力等脾腎虛弱之象。

相關疾病

此證常見於痿證半身不遂等病症:

  • 痿證:多因濕熱浸淫、氣血虧虛或肝腎不足所致,足不收為其典型症狀之一。
  • 中風後遺症:經脈氣血瘀滯,肢體失用,亦可見足痿不行。

經典論述

  • 《靈樞·經脈》提出「取之所別」,意指可針灸經脈之絡穴以調氣血。
  • 《素問》強調脾病與足不收的關聯,後世醫家進一步延伸至肝腎虧虛之影響。

辨證要點

需區分虛實

  • 虛證:以脾腎氣虛、精血不足為主,病程較久,伴隨全身虛弱之象。
  • 實證:若因濕熱或瘀血阻絡所致,多見局部腫脹、疼痛,與純虛之足不收有別。

此證反映了中醫「整體觀」與「經絡臟腑相關」理論,臨床需結合四診,審因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