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叉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叉發

病名:足叉發為熱毒鬱結於足趾間之病症,首載於《外科真詮》卷上。此病多因濕熱毒邪蘊積於足趾叉之外側或內側,致使局部氣血壅滯,發為癢痛,甚或滲出濕液。若遷延失治,則可潰爛腫痛,濕癢加劇,甚則步履維艱,影響行動。

病因病機
足叉發之成,主因濕熱毒邪下注,纏結於足趾縫隙。濕性黏滯,熱性燔灼,二者相搏,阻遏經絡,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故見紅腫熱痛;濕邪浸淫,則滲液流滋;熱毒熾盛,則潰爛化膿。此外,久居濕地、足部汗多不透,或鞋襪緊窄,摩擦損傷,皆可誘發此疾。

臨床表現
初起時,患處微紅癢痛,或間有濕潤滲液;若熱毒壅盛,則腫痛加劇,皮膚潰破,滲出黃水,甚則化膿,周邊皮膚焮紅灼熱。患者常因疼痛而步履困難,嚴重者足趾活動受限。

治療方法

  1. 內治

    • 初起者,宜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可服紅花散(方中以紅花、當歸、赤芍等活血化瘀,佐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
    • 若腫痛潰爛嚴重,可取桑白皮搗爛,入白酒中煎沸後內服,以其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
  2. 外治

    • 初起癢痛,可用菊花葉搗爛如糊,以蜜酒調和敷貼患處,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 潰爛流膿者,可參照腳發之外治法,如以黃柏、苦參煎湯外洗,或敷以青黛散等清熱收濕之品。

相關中醫理論
此病與「腳濕氣」(類似現代醫學之足癬)有別,後者多因風濕蟲毒所致,而足叉發則以濕熱毒邪為主。治療上,除清熱解毒外,亦需注重活血通絡,以助氣血流通,促進癒合。若兼見脾虛濕盛者,可酌加健脾滲濕之品,如白朮、茯苓等,以杜濕邪之源。

古籍參考
《外科真詮》強調此症「不可輕視」,若失治恐致纏綿難癒。其外治之法,亦體現中醫「內外合治」之原則,既清內蘊之毒,又解外發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