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長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長形

證名。指因髖關節脫位所致之患肢長度異常,表現為患側下肢較健側明顯增長,屬中醫骨傷科常見體徵之一,尤多見於髖關節前脫位之證候。此症可作為臨床辨證之重要參考,常與「胯骨出」(髖關節脫位)並論。

中醫病機與辨證
中醫認為,髖關節脫位多因外力挫傷,導致骨節錯縫、筋脈受損,氣血瘀滯於局部,使關節失其常位。根據脫位方向不同,可分為前脫、後脫及中心脫位,而「足長形」特徵主要見於前脫位。此因股骨頭脫離髖臼後,向前下方移位,牽拉下肢筋絡,致使患肢外展、外旋,形似變長;反之,後脫位則多表現為患肢縮短內收。

相關理論與診斷

  1. 形體辨證:除足長形外,髖關節前脫位常伴隨患肢外旋畸形、腹股溝處腫脹,甚或觸及異位之股骨頭。
  2. 經絡氣血: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髖部,脫位後經氣受阻,可致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甚則影響下肢氣血濡養。
  3. 古籍參照:《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提及「胯骨錯縫」,描述脫位後肢體長短變化,與此證相合。

鑑別要點
須與下肢骨折、先天骨病所致之肢長差異區分。髖關節脫位之足長形多突發於外傷後,且伴隨關節功能障礙;若為漸進性肢長變化,則需考慮其他骨病或發育異常。

相關條目

  • 胯骨出:即髖關節脫位,詳見該條。
  • 骨錯縫:泛指關節輕微錯位,與脫位程度有別。
  • 筋傷:脫位常合併周邊筋絡損傷,影響復位後功能恢復。

(本文專述中醫理論範疇,具體診療須結合臨床四診合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