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大趾叢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大趾叢毛

足大趾叢毛,又稱「聚毛」,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解剖與經絡定位名詞,主要指足大趾(即足拇指)背側近端生有體毛的區域。此部位與足厥陰肝經的起始點密切相關,為肝經氣血運行之始。

經絡聯繫

在《黃帝內經》及《千金要方》等古籍中明確記載,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即足大趾叢毛處。此處為肝經之「井穴」——大敦穴所在,屬木,為肝經氣血所出之根本。肝經由此上行,沿足背、內踝,經下肢內側,最終絡屬肝臟,並與膽腑相表裏。

臨床意義

  1. 大敦穴功能
    大敦穴為肝經之井穴,主疏肝理氣、調血醒神。古籍載其可治「疝氣、崩漏、陰挺、癃閉」等病症,亦用於急救(如昏厥、中風閉證)。《千金要方》提及灸刺此穴可療「夢魘」,云:「灸兩足大指叢毛中各二七壯」,即透過刺激肝經起始部以安神定志。
  2. 診斷與治療依據
    中醫認為,足大趾叢毛區域的異常(如脫毛、色澤變化)可能反映肝經氣血失調。臨床可結合脈診與經絡觸診,判斷肝鬱、肝火或肝血不足等證型,並透過針灸、艾灸大敦穴以調理。

古文獻考據

「叢毛」一詞在《靈樞·經脈》中作「聚毛」,二者義同,均指足大趾背側毛髮聚集處。後世醫家如唐代孫思邈、明代楊繼洲等,皆沿用此說,強調其為肝經氣血發端之標誌。

綜上,足大趾叢毛不僅是足厥陰肝經的起始標誌,更是中醫診療肝系疾病的重要參考部位,體現了經絡理論中「外絡肢節,內屬臟腑」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