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底,又稱「腳底板」,乃人體足部之下方,即足掌所在之處。在中醫學中,足底不僅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部位,更是經絡循行與穴位分布的重要區域,與全身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經絡與穴位
足底為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其中湧泉穴為該經之起始穴,位於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靈樞·本輸》記載:「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此穴為腎經之井穴,主導水液代謝與先天之氣,刺激湧泉穴可調節腎氣,助益精血生化。此外,足底亦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等經脈相通,透過經絡聯屬,影響脾胃運化與肝血疏泄。
生理與病理
中醫認為,足底皮厚肉堅,屬「皮部」之末梢,易受外邪侵襲。《外科正宗》提及:「足底彎曲之處,癢濕皆然。」指出足底因長期摩擦與濕氣鬱積,易生濕疹、皸裂等疾。此外,足底色澤與溫度變化亦可反映內在健康狀態,如足心發熱多屬陰虛火旺,足底蒼白冰冷則常為陽氣不足之象。
診斷與治療
傳統中醫診法常觀察足底形態與色澤,如足弓塌陷(扁平足)可能與脾腎氣虛相關;足底繭厚粗糙者,多因氣血瘀滯或局部長期受壓所致。治療上,除針灸湧泉等穴外,亦可採用足底按摩或藥浴,透過刺激經絡或藥物滲透,達到溫通氣血、祛濕散寒之效。
養生應用
歷代養生家重視足底保健,如《諸病源候論》提倡「摩足心法」,以手掌摩擦足底至發熱,可引火歸元、安神助眠。民間亦流傳「赤足踏地」之說,認為接觸地氣能調和陰陽,促進氣血流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