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第二趾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第二趾上穴

定位與別名
足第二趾上穴為經外奇穴之一,見載於《類經圖翼》,別名「二趾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進一步明確其位置,位於足背第二、三趾蹼緣上方一寸處,約當內庭穴(足背第二、三趾間,蹼緣後五分)與陷谷穴(足背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之間。

主治功能
此穴主治水濕停滯之證,如水腫、小便不利等。《類經圖翼》載其「主治水病」,並建議施灸法,灸壯數隨患者年齡而定(「隨年壯」)。中醫理論中,水液代謝失常多與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失調相關,而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此區域,故刺激此穴可調節脾胃運化水濕之能,間接影響三焦水道通利。

經絡聯繫
足第二趾上穴雖為經外奇穴,但其鄰近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足背)與足厥陰肝經(分支布於足趾),可能透過經絡聯繫調理肝脾功能。內庭穴屬胃經滎穴,主清胃火、化積滯;陷谷為胃經輸穴,善治水腫、腸鳴。此穴居二者之間,或兼具二者部分功效,尤長於疏調局部氣血以利水濕。

操作與應用
傳統以灸法為主,現代亦可配合針刺,直刺0.3~0.5寸,得氣後留針。臨床可配伍陰陵泉(健脾利濕)、水分(通調水道)等穴,增強利水之效。

學術探討
此穴反映中醫「以局部調整體」的治療思路,足背為陽氣所聚,刺激此處可振奮陽氣以化濕。其定位與八風穴(足趾蹼緣後方)相近,或存在協同作用,然八風穴多用於祛風通絡,而此穴專攻水病,體現經外奇穴的針對性。

(註: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闡述,未涉及現代醫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