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短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短形
證名,屬中醫骨傷科常見證候,多因髖關節(髖關節)後脫位所致。此證特徵為患肢因關節結構異位而顯著短縮,且伴隨下肢形態異常,故稱「足短形」。
病因病機
- 外力所傷:多因跌撲、墜墮或暴力撞擊,導致髖臼與股骨頭脫離原位,股骨頭向後移位,牽拉筋絡,氣血瘀滯,筋骨失其濡養。
- 經絡受阻:脫位後局部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患肢因筋縮而拘攣,呈現短縮之態。
- 筋骨錯位:中醫認為「骨錯縫、筋出槽」為脫位核心病機,髖關節脫位後,骨端異位壓迫周圍組織,進一步加劇肢體變形。
臨床表現
- 患肢短縮:與健側相比,患肢明顯縮短,足部內旋或內收,活動受限。
- 局部腫痛:髖部周圍瘀腫疼痛,拒按,動則痛甚。
- 姿勢異常:患者多呈屈膝、屈髖狀以緩解疼痛,行走困難。
中醫辨證要點
- 觸診:可於臀部觸及異常凸起(股骨頭移位處),髖部空虛。
- 望診:患肢縮短,足尖偏向內側,與「胯骨出」(髖關節脫位古稱)證候相符。
- 動診:被動活動髖關節時有彈性固定感,伴劇痛。
相關理論延伸
-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提及:「胯骨(髖臼)若出,則腿足短縮,臀骨突出」,與此證描述一致。
- 筋傷與骨傷並治:中醫強調「筋主束骨」,脫位後需先理筋復位,再以手法正骨,使筋歸其位、骨復其槽。
此證屬急症,古籍多歸於「跌打損傷」範疇,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輔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劑,後期調養則注重肝腎,因「肝主筋、腎主骨」,以固本培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